宜昌,向現代化夢想之城邁進。(鄒俊 攝)
12月5日至9日,宜昌市第七次黨代會召開。
會議提出,今后5年宜昌的奮斗目標是:加快建設世界旅游名城、清潔能源之都、長江咽喉樞紐、精細磷化中心、三峽生態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全面提升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費中心、活力中心功能,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力爭突破8000億元,共同富裕穩步推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為邁進萬億級城市奠定堅實基礎,把宜昌打造成“產業興旺、功能強大、文化厚重、人氣鼎盛”的現代化夢想之城。
12月6日,華強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劉曙松 攝)
強產業—— 工業總產值沖擊萬億大關
今后5年,宜昌力爭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
其中,力爭綠色化工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清潔能源、建筑建材、食品飲料等產業過千億元。
做大做強綠色化工當家產業。推動化工產業鏈邁向中高端,向精細化工轉型升級,向新能源電池、動力總成、儲能新材料持續攀升,向高端紡織面料、醫藥中間體延伸拓展,打造技術先進的化工產業航母,建設世界一流的電子化學品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制造業基地。
提升生物醫藥產業地標。堅持仿創結合,做強本土龍頭,招引頭部企業,加快建設全國仿制藥生產基地。鼓勵臨床急需的創新藥、首仿藥研發,提升兒童藥、短缺藥的市場占有率,拓展生物制品、現代中藥、醫療器械與防護用品等細分領域,力爭在生命工程、疫苗制劑等領域實現突破。
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算力節點,打造大數據采集、挖掘、分析、交易等細分產業鏈。支持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建設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安全生產、綠色化工、城市治理、礦山管理等領域打造一批示范應用場景。
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推動風光水儲一體化,有序建設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站和儲能電站,加快頁巖氣開發利用,探索發展氫能產業,建設清潔能源之都、中國動力心臟。
打造中部地區重要裝備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節能及新能源汽車、新型船舶建造與配套、智能裝備、電力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
推動建筑建材產業綠色升級。加大以綠色、智慧為核心的建筑產品供給,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支持建筑業市場主體做優做強。推進傳統建材向新型綠色低碳建材轉型,建成全省綠色建材示范基地。
加快食品飲料產業便捷化、社交化、功能化發展。在休閑食品、有機食品、保健食品等細分領域,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以高水平園區建設保障產業崛起。打造宜都化工園、枝江化工園、白洋工業園、猇亭工業園4個千億園區,支持生物產業園、鴉鵲嶺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雙蓮工業園等競相發展,打破主城工業發展的空間瓶頸。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江南樞紐互通。(宜昌市交通局供圖)
優功能—— 建設“國際范、山水韻、三峽情”濱江公園城市
未來5年,宜昌堅持為人民筑城,讓年輕人在宜昌筑夢、追夢、圓夢,堅持空間拓展與品質提升并重、主城五區與東部未來城雙輪驅動,推進城市“東進、北拓、中優”。
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突出一磚一瓦的精致和大地景觀的震撼,高標準建設東部未來城、高鐵生態城,加快布局建設會展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館、美術館、大劇院等重大基礎設施,把主城區打造成以現代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業態為載體的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具有“國際范、山水韻、三峽情”的濱江公園城市。
強化“西部生態、中部生活、東部生產”主體功能分區,形成以中心城市和縣城為重點的多層次城鎮體系,推動城市路網與市域路網互聯互通,構建中心城市與縣市之間半小時經濟圈。
引領“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加密提升高速公路和干線路網,加快旅游通道、長江航道、城際鐵路建設,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合力打造“當枝松宜”全省首個百強縣市聚集區。
壯筋骨—— 主城形態由“半月形”向“滿月形”蝶變
未來5年,宜昌將構筑26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形成“三環十二射”快速路網系統,主城形態由“半月形”向“滿月形”蝶變。
新建800公里高速公路和6座長江大橋,加快主城高速環線由“C”形變為“O”形。
建成鄭萬高鐵興山段、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積極爭取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鐵宜昌至常德段早日開工,加速構建“十字型”高鐵樞紐。
打造翻壩轉運、三峽旅游、多式聯運、工業輸出的特色港口,加快港口、航道、船舶、服務的綠色轉型,建設三峽航運服務、航運數據、船檢保障、航運人才中心,推動三峽航運由“搬運工”向“實業家”轉型。
加快三峽機場改擴建及一類航空口岸建設,提升中轉服務功能,跨入全國機場50強。
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優化運輸結構、降低物流成本,科學謀劃以營運為主線的現代物流體系,構建以水鐵為主導的多式聯運格局。大力發展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倉儲服務、跨境物流,推進交通樞紐、物流園區與先進制造業、商貿服務業融合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