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2日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要求突出“一主引領”,提出“充分發揮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2021年9月4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在武漢掛牌成立,實行“實體運行、集中辦公”,9個城市派專職人員在武漢市發改委辦公。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揭牌儀式。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以空間連接形成同城化
國際上有一個中心城市帶動周邊發展的經驗公式,即一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可帶動50-80平方公里的區域發展。如果不搞同城化,武漢建成區面積就是達到812.39平方公里,帶動面積也剛好只能帶動武漢城市圈。這顯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將孝感、鄂州、黃岡、黃石(含大冶)、咸寧建成區算在內,實現同城化后的“大武漢”直接帶動區域可以覆蓋江西西北部、湖南東北部地區。
圖源:湖北發布
當前,武漢要借鑒廣佛同城化經驗,加強與鄂州聯合,以“大東湖開發區”(包括鄂州葛店開發區)、大梁子湖生態旅游區和天河、花湖機場“雙樞紐”等為依托,推進漢鄂同城化;加強與孝感聯合,以武漢孝感臨空經濟區為抓手,推進漢孝同城化;加強與咸寧聯合,以武廣高鐵、城際鐵路為依托,推進武(漢)咸(寧)一體化。以武漢新港為突破口,加強武漢與鄂州、黃岡、咸寧的合作,共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助力“祖國立交橋”建設。
10月11日,鄂州市葛店開發區,技術人員在湖北三安光電有限公司潔凈生產車間內忙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曾輝 攝)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不僅是武漢與周邊8市的同城化,還包括周邊城市之間的同城化。如黃石、鄂州、黃岡之間,空間距離很近,其中鄂州市、黃岡市隔江相望、一橋相連,黃石建成區已與鄂州市東部的花湖開發區建成區犬牙交錯,空間上已連成一片。花湖機場的建設,是國家生產力布局的重大舉措,目前三市合力打造武漢城市圈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更使這一區域的同城化如虎添翼。應進一步加快融合步伐,更深入地開展一體化發展。還要加強黃石城區與黃岡浠水的合作。進一步突破瓶頸制約、破解各種難題;做好規劃對接,建立規劃溝通機制,形成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空間布局一體化格局;建立高規格的定期會商機制,切實為跨江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政策環境;探索利益分配協調機制,實現互惠共贏的目標。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以科技創新引領同城化
舉全力共建科創大走廊。湖北省政府建立了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省科技廳牽頭組建了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創新協同推進辦公室。加快武漢市創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東湖科學城等,推動鄂州、黃石、孝感、咸寧、仙桃等地建設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創新重點園區,推進黃石、咸寧等地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攻克一批產業技術基礎難題。目前,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謀劃建設82個重大科創項目,總體開工率已超85%,9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組織實施3300萬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重大科技專項,發起設立10億元的“湖北光谷科創大走廊科創股權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區域內的創新項目建設。
光谷未來科技城。圖片來源:中國光谷
積極建設“科創飛地”。為充分利用武漢的科教資源優勢,黃石、黃岡在東湖高新區設立了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黃岡(光谷)離岸科創中心。要強化區域協同機制創新。積極推廣實踐“研發在武漢、制造在各地”的協同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技術協同創新引領同城化發展、同城化促進技術協同創新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
以產業協同支撐同城化
同城化發展中最硬的“骨頭”就是武漢與周邊的產業協同發展。應當迎難而上,啃下“硬骨頭”,推動武漢城市圈一體化、同城化突破性發展,具體可采用以下七種模式。
一是“總部-分廠”模式。即武漢發展“總部經濟”,周邊城市發展“分廠經濟”。具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些行政總部在武漢的企業將企業的加工基地、分廠或者連鎖店辦到周邊城市;另一種是周邊城市將企業的總部或者研發總部遷往武漢而生產基地仍留在當地。也被稱為“雙遷”模式,即總部遷往武漢、生產基地遷往周邊。
二是“門店-工廠”模式。即銷售門店在武漢、生產工廠在周邊。當年漢正街一部分“前店后廠”服裝企業在“退二進三”中,“前店”仍然留在武漢,但“后廠”搬到了周邊。除了漢正街這種武漢向周邊擴散產業形成“門店-工廠”模式外,周邊城市的一些工廠可以主動將銷售中心遷往武漢而形成“門店-工廠”模式。
三是生產要素合作模式。即武漢主要出資金、技術,周邊城市主要出土地、勞動力,進行產業合作開發。這在高新技術產業、旅游業和大型餐飲企業等方面有較大的合作空間。
圖片來源:湖北日報
四是產業鏈合作模式。即產業上游(或下游)在武漢,下游(或上游)在周邊地區,從而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另外,研發“孵化”在武漢、產業化成長在周邊,也可算作上下游合作模式。除增加產業鏈長度外,還通過主業在武漢、輔助配套產業在周邊城市的方式增加產業鏈寬度。
五是“飛地經濟”合作模式。主要依托東湖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圈內城市建立“園外園”或托管工業園,形成跨行政區域的“飛地經濟”。武漢各中心城區的省級經濟開發區,也可突破土地資源約束,到圈內城市設立產業“飛地”。
六是產業組織協同模式。產業組織分為企業內部組織、同一產業中各種企業間的組織,要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推動產業協同。企業內部組織協同,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武漢國藥控股在仙桃投資入股,這種形式組織化程度最高,應多鼓勵;同一產業中各種企業間的組織協同,就是建立聯盟或松散的集團,其門檻較低,易于推行。
七是產業制度協同模式。就是武漢與周邊產業準入、行業標準、環境治理、稅收、出口退稅、報關等方面,在制度上要對接,大體保持一致。前期,武漢的紡織服裝企業擴散到黃岡等地之后,遇到到一些制度上的問題,就進行了一些協調。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各市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也需要體制機制的協同。
稿源:荊楚網
作者:秦尊文(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