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評論員 丁楚風
燒柴取暖,自鉆木取火以來,古已有之,也是當下不少生活在鄉村的人的過冬手段,然而山西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卻因為燒柴取暖被封了炕。
12月14日,山西運城鹽湖區一份處理兩名80多歲老人違規用吊炕取暖的通報引關注。根據通報,當地封堵兩位老人的吊炕,拆除煙囪,并對子女罰款2000元。
當地鄉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網傳罰款的通報系草稿,實際上并未罰款。該負責人說,禁煤區內不允許露天燒冒煙的炭、柴,會影響空氣質量。據報道,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已為兩位老人送去小型取暖器,但對封炕一事卻沒有作出正面回應。
有網友評論,如此工作方式,“不僅讓老人睡不了暖和覺,更寒了心?!睙o論是從治理“三燒”(燒秸稈、燒垃圾、燒落葉)出發,還是從執行當地“禁煤區”相關政策出發,“封堵吊炕、拆除煙囪”都欠妥當。
不論出臺什么環保政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當地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吃穿住行之中的“住”,乃是人的基本訴求,從這一點來看,“空氣質量”不應凌駕于八旬老人的暖冬之上。根據通報所述,當地相關工作人員采取封、拆、罰的手段來執行環保政策,最終影響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基本過冬保障,可謂本末倒置。
有相關評論指出,送電暖器代替土炕,沒有考慮到老人的傳統取暖習慣。其實問題不僅出在未考慮取暖習慣之上。從常識出發,北方的冬天,氣溫經常低至零下十幾度,小小的電暖器,發熱功率肯定比不上燒炕。兩位老人在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傾訴”睡覺不敢脫衣,害怕感冒”就是明證。不僅如此,燒柴取暖,柴可以自己撿拾,而使用電暖器,電費肯定每月多上幾十元甚至幾百元,這對于年逾八旬的兩位鄉村老人來說,不得不說是額外的生活負擔。
當地在事后的系列回應,更是惹得一眾批評之聲。首先是通報中白紙黑字“并對子女罰款2000元”,相關負責人回以“通報系草稿,并未罰款”,這恐怕極易引發公眾聯想,“要不是事情引發廣泛關注,恐怕已經罰了2000元”。
其次是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在后續接受媒體采訪時“要求村委會及其子女多關注老人生活”。養老問題,老人的子女理應關注,當地村委會也責不旁貸,但是當地的市、區工作人員,當地的環評政策執行人員難道可以視而不見嗎?
需要指出的是,燒柴取暖,雖是農村傳統,確實會對空氣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讓人民群眾以更為環保的方式過冬也是大勢所趨。但是,推進環保過冬,靠的是政策宣講,財政投入,技術升級等等,打好組合拳,久久為功,才是正途。一封了之,一拆了之,一罰了之,如此運動式治理,怕是真會寒了老百姓的心。
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柳宗元,一生倡導“官吏為民之役”。說成白話文,就是政府官員和工作人員是人民公仆,要為人民服務。這一點穿越千年仍然適用。柳宗元是唐代河東人,也就是此次事件的發生地山西運城人。
如今事件發酵至此,當地除了應當及時向公眾給出合情合理的后續處置之外,恐怕少不了一些學習教育。
柳宗元在《送薛存義序》中寫道 “受若直,怠若事”。說的是領了財政工資,怎么能不為改善老百姓的民生問題干好活兒呢?建議拆除老人吊炕的工作人員,多讀幾遍他們的老鄉柳宗元的這一千古名篇,把“受若直,豈可怠若事?”這個問題回答好,幫這兩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過好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