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增長迅猛,已多年穩居全球汽車第一大國,來自公安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84億輛。這意味著,每年同樣有數量巨大的車輛報廢。然而,報廢車輛回收利用卻不盡如人意。據統計,2020年我國報廢車輛回收量為206.6萬輛,僅占保有量的0.75%左右。并且,大量報廢汽車經“黃牛”之手流入黑市,改頭換面后重新上路,留下較大安全隱患。
報廢車輛回收行業的健康發展,事關環境保護和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流入“黑市”的報廢車輛,無法在公安部門登記注銷,其發動機、車架等重要零部件有可能被利用,如果涉及拼裝車上路、涉案車輛等,會給車主造成信用和財產損失。“黑市”小作坊不規范拆解,可能會引發安全事故,拆解出的有害固廢及危廢如果被隨意丟棄、排放,將造成無法挽回的環境損失。近年來,有大量從新能源汽車上退役下來的動力電池,被不法商家私自改裝,流入電動自行車等市場,造成許多自然事故,嚴重損害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為何報廢車輛會大量流入“黑市”呢?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價格。正規報廢車企所給出的回收價格相較于“黑市”往往會低出不少,因此不少車主選擇將報廢車輛“價值最大化”。國家對車輛報廢回收企業有著嚴格的要求,要取得相應資質,在場地、環保、消防、設備、工藝等多方面都需要巨大投入,拆解產生的固廢和危廢處理同樣花費不菲,回收企業還需要同公安部門配合,處理證照及注銷流程,并接受銷售監督。對再利用企業同樣有著嚴格的標準規范,檢測、制造成本相比“黑市”都明顯高出不少。綜合下來,使得正規企業在價格方面毫無優勢。另外,正規回收企業社會知名度不高,客戶服務做得不夠好,政策宣傳不到位等,都使得其回收量遠遠低于社會報廢總量,讓“黑市”的非法商家鉆了空子。
要堵住“黑市”監管漏洞,需各級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隨著新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施行,一方面,各級監管部門應加大對非法回收、拆解行為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還要從銷售市場著手,規范終端產品的銷售標準,防止非法產品流入市場。全流程堵住非法產業鏈,在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避免因非法拆解造成的環境污染。
促進報廢車輛回收利用行業健康發展,需正規資質企業強化“吸收”。面對巨量報廢資源,正規資質企業應從回收、拆解、再利用等多個環節入手,提高自身生產效率和工藝水平,在保護好環境的同時,將資源利用最大化。積極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強化自身市場競爭能力,正面吸收報廢車輛資源。
按照近年來我國汽車消費的趨勢,車輛報廢行業將逐漸迎來發展高峰。合理的回收、處理、再利用,在減輕環境負擔的同時,也能減少資源需求。“堵住漏洞、強化吸收”,多方形成合力,才能順利解決行業難題,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雙碳”國家戰略作出應有貢獻。
稿源;荊楚網
作者:萬才(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