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會的題目,拿出手機打開XX搜題app,相機一拍,這道題目的答案、解析思路就立刻“送到”手上。這樣的現象,一度成為中小學生的學習日常。app的開發者通過會員費用獲取了利潤,學生借助app搜索到了想要的答案,看起來像是互利互惠,實則不利于孩子成長。為此,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加強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 推動與“雙減”政策銜接》通知,要求暫時下線“拍照搜題”軟件。這背后反映的正是教育主管部門對青少年成長的鮮明態度:“搜題軟件”搜索不到智慧,成長路上走不得捷徑。
在批判搜題app之前,大眾應該思考是什么給了這類app成長的土壤?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外加“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試焦慮,進而派生出“題海戰術”“超前訓練”等不斷加碼自我加壓。在作業題目難度和數量不斷攀升的過程中,不僅學生束手無策,而且家長也越來越難以輔導,因此轉向尋求“搜題”app,尋找答案似乎顯得理所應當。但是,分析問題并非是為了逃避答案,更不是為這類app的辯護,特別是在“雙減”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對搜題app重新審視。
搜題軟件的使用,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趙麗霞提出:“學習習慣的養成分為‘不自覺-較自覺-自動’三個階段,并認為第一階段尤其重要,因為一方面學生在這一階段需要外部強制力量督促監督,另一方面中小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也較差。”因此,如果在一開始就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依賴搜題app尋找答案,那么寫作業不免走樣成為“填答案”,不僅背離了老師布置作業“通過復習和預習,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這一行為本質,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思維方法的獲得,正如教育部通知所說:“墮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
搜題軟件的泛濫,是對“雙減”政策精神的違背。200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并且對中小學生作業的總量、質量、指導等方面提出了嚴格明確的要求。從政策出發,學生學習的主戰場在學校,最可靠的“戰友”是老師。特別是“小學生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的要求下,搜題app的生存空間被極限壓縮。因此,搜題軟件在過去的泛濫,在今天就顯得與“雙減”的政策精神背到而馳。
縱覽搜題軟件app從爆火到下架整個過程,留給社會與公眾的思考卻遠沒有停止。學校教育,如何實現教師對學生的“應教盡教”,學生對知識的“應會盡會”。日常生活,如何引導學生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充分履行對子女的教育義務,形成家校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些問題,是搜索軟件回答不了的難題。但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是化解“教育焦慮”的良藥,需要的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合作、持續探索。
稿源:荊楚網
作者:何澤塬(武漢洪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