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學位創5年之最 教育部向全球推介武漢經驗
這一年,武漢教育以創新迎“大考”
武漢市青山區第一幼兒園戴家湖園區的孩子們在戶外活動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 王媛 狄鑫 向一帆 張屏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黃士峰
增學位,讓全市居民子女都能“上好學”;建學區,優質初中與小學銜接,破解“擇校熱”;加強勞動教育,強化評價導向推動勞動教育落地生根;豐富課后服務,落實“五育并舉”全面培養……這一年,武漢教育以創新迎“大考”,照亮武漢教育在新時代的前行之路。
新增一批學位
讓學生就近上好學
今年以來,武漢市聚焦教育資源擴容提質,不斷讓優質教育走進尋常百姓家。2021年秋季開學,全市共有146所新改擴建的中小學和公辦幼兒園投入使用,新增學位8.46萬個。其中包括40所新改擴建的中小學,新增入學學位5.61萬個;106所新改擴建的公辦幼兒園,新增入園學位2.85萬個。“上新”規模創五年之最,武漢公辦在園幼兒占比提高到43.46%,也是近五年來提升速度最快的一年。
日前,記者來到武漢市青山區第一幼兒園戴家湖園區,看到孩子們正在戶外快樂地進行活動。中二班楊可一的媽媽吳晶女士家住青云居社區綠地派克公館,這所幼兒園是這個新建小區的配套園,“現在家門口就能上優質公辦園,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公辦品牌也讓人信賴!”吳晶說。
今年,武漢各區紛紛出招,讓區內入學供需矛盾得到極大緩解。在武昌區,教育局及時落實普惠獎補經費的發放,積極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提供業務指導,將公辦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穩定在80%以上;江漢區投入大量資金回購幼兒園,改變商務區無公辦幼兒園的歷史;江岸區依托育才、長春品牌建新校,武漢市育才實驗學校和江岸區長春街第二小學,為周邊居民破解“擇校熱”;青山區則編制完成《學前教育空間布局規劃》,為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政策落實到位做到五個確保……
課后服務豐富多彩
落實“五育并舉”
2021年,教育改革的關鍵詞是“雙減”。極目新聞記者走訪武漢多所中小學,發現不少學校以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落實“五育并舉”,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繪本閱讀、詩畫中國、戲劇表演……在武漢市江漢區紅領巾學校,學校精心定制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課程,并貼心地為學生提供了菜單式課后服務課程表。
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則引入了“建構大師跨學科課程”作為學校課后服務時段的自選課程,帶領同學們用積木復刻東湖楚城、仿形集成電路,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邏輯思維、專注力與創造力。
“雙減”政策實施后,不少學校將體育運動納入課后服務項目中。如在武漢市育才漢口小學,學生們可以選的運動類課程有籃球、足球、田徑、街舞。在武漢市江漢區紅領巾實驗學校,學生們則可以學習打高爾夫球。
AI課程多點開花
教育部推介武漢經驗
武漢,是國內最早在中小學中試水人工智能課的幾個城市之一。今年以來,武漢將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納入中小學階段課程體系,各校AI課程多點開花,12月7日,教育部還將武漢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舉措推介至全球。
在武漢,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等入選了“中央電化教育館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全國擁有這一稱號的小學僅有30余所。而在武漢百多所中小學里,人工智能課也已落地。目前,武漢全市共有240所學校成為人工智能教學試點,53所學校成為“中小學智慧課堂教學實驗校”。武漢各區教育局和中小學里,還有1191名“教育首席信息官”,負責所在單位教育信息化全面工作。
今年,武漢市、區財政投入6億多資金,在前期基礎上完成了120間智慧教室、120間人工智能實驗室、120間初中理化生實驗智能化標準化考場、120間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并推進第三批120所四星級智慧校園和10所五星級智慧校園建設。未來,武漢還將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武漢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