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方俊 向甜甜)浠水縣葉湖山菜市場往里走,一眼便能看見饒利生家的肉鋪攤位。他正忙著招呼顧客,熟稔地伸手取下一塊豬肉,放在砧板上,手起刀落,震得砧板直晃。
很難想象,這樣一位看似粗獷的屠夫,熱愛寫詩,熱愛公益,而且堅持了十余年。
浠水縣志愿者協會愛心助學分會助學活動。通訊員供圖
“屠夫詩人”的公益之緣
今年52歲的饒利生,出生于浠水縣清泉鎮方塘村。由于小時候家里姐妹多,家境貧寒,饒利生在初中畢業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1990年開始,饒利生和妻子在葉湖山菜市場賣豬肉為生。
父親是一位語文老師,喜歡詩詞,饒利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詩詞萌發了濃厚的興趣。談話間,他將自己在詩詞吾愛網注冊的帳號展示給我們看,2012年7月6日注冊,迄今已有詩詞作品190篇。
2010年,饒利生開始了他的公益之旅,加入了以關心關愛空巢老人為服務重點的浠水“紅燭義工”志愿服務團隊。“家務我也不大擅長,思前想后,2013年我選擇退出了。”饒利生說。
想到自己少時家庭貧困無法求學的酸楚,饒利生便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組建一個志愿助學的愛心團隊。2014年8月13日,浠水愛心助學志愿隊正式成立。
“我因為文化程度低,也遭遇了很多的人生曲折,更加深刻認識到,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雖然現在國家政策好,不過還是有一些因突發變故導致家庭處于困境,我希望給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幫助和關心鼓勵。”饒利生說。
“此生來做幾件利國利民事,去交一些有情有義人。”2012年饒利生在社交平臺上留下的“宣言”,似乎能解釋這一切,以詩詞會友,以公益守望社會美好。
部分手寫感謝信。通訊員供圖
7年捐助202萬余元
助學的這些年,逢年過節,饒利生的手機總會收到一些祝福的短信,家里還有一沓一沓的手寫感謝信。翻看著這些信件,饒利生臉上都是笑容,對所有孩子的情況如數家珍。
2014年,來自綠楊鄉的周同學就讀浠水一中高一,期中測試時,年級第106名,考上一本大學應是毫無懸念,但他選擇放棄學業,因為其姐姐在大一就讀,父親失蹤多年,母親因為思念父親及生活壓力而精神失常。浠水一中的心理老師了解情況后與饒利生聯系,希望得到幫助。了解情況后,饒利生帶著團隊成員趕到周同學離縣城四十多公里的家,詢問村干部及其他知情人,了解周同學的家境,很快給他送去了助學金和關心鼓勵。解決基本困難后,周同學發奮求學,最終以全縣第二名成績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
因父親去世,母親身體有病,奶奶患白內障,畢同學生活困難。饒利生和團隊成員了解她家情況后,經過走訪了解決定幫扶在初二就讀成績中等的她。畢同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讀書非常用功,后被黃高優錄,最終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周同學,父親去世后母親改嫁,寄居在條件并不富裕的姑婆家(表叔一人在外打工,表弟、表妹也在讀書),在得到愛心助學志愿隊的助學幫扶和關心鼓勵后,他更加刻苦學習,成績原本不算突出的他于前年也被黃高優錄。
……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連續跟蹤幫扶六、七年,資助十余次的也不在少數。“我不需要什么回報,只希望給那些暫時在困境中的孩子一點希望,讓他們不要輕易放棄學業。”饒利生說,“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多同學在我們的鼓勵下考上了理想的學校。”
截至目前,7年多的時間,浠水愛心助學團隊共開展助學活動130余次,共為289名寒門學子捐助愛心助學資金及財物折合人民幣202萬余元。
浠水縣志愿者協會愛心助學分會助學活動(左起第二位為饒利生)。通訊員供圖
將公益這件事堅持到底
每年開展18次助學活動,還有前期對助學對象家庭情況實地的走訪了解,除了因父親去世導致有一次活動未能參加,饒利生幾乎次次不落。
妻子萬菊香曾經不理解:“出錢出力不說,他一去就是耽誤一天,家里的生意就我一個人,哪里忙的過來。”兒子饒闊卻很支持,幫著父親勸說母親,最終獲得了妻子的理解支持。
如今,浠水愛心助學團隊從最初的5個人,逐漸發展為200多人,每次現場活動都是響應者眾多。
“這跟饒大哥的努力分不開,他不僅身體力行參加活動,考慮大家工作繁忙,還毫不猶豫地承擔組織活動捐款、管理活動進出賬目、聯系助學對象的任務。每次助學活動一結束,當天晚上立即在愛心助學微信群及朋友圈公示活動資金收支情況,真正做到了付出不計回報。”團隊成員楊騰青說。
不僅是公益助學,疫情前線、抗洪大堤都有浠水愛心助學團隊志愿者的身影。問及日后的打算,饒利生笑著說:“沒想過什么時候停止,我會將公益這件事堅持到底。”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是志愿者們的真實寫照。“在團縣委的指導下,我們不斷拓展服務范圍,突出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形成品牌效應,吸引更多愛心人士、社會團體參與,讓‘紅馬甲’活躍在浠水每個角落。”浠水縣志愿者協會會長夏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