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汪運欽 魏茜
一場題為“重振雄風·十問當陽”的大討論,在沮漳河畔的小城已持續半年。這鏗鏘有力的八個字,到底是一句口號還是一聲號角?12月23日,極目新聞記者在當陽走訪時感受到,這場大討論讓整座城市都有面紅心跳的感覺。
6月16日,“重振雄風·十問當陽”大討論動員會召開 牛運洪 攝
“重振雄風·十問當陽”的大討論是從6月中旬正式啟動的,“當陽的發展為什么落后了?”“與全國百強縣市比還有哪些差距?”“當陽的招商引資怎樣招大引強?”……10個問題,個個觸及心靈。
當陽市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沈樂明透露,大討論題目是市委書記劉傳鋼拍板定下的。
“我們在起草的時候有點顧慮,‘重振雄風’的提法會不會有否定之前發展的意味?但書記果斷地說,不能再遮掩回避問題了,一定要直面落后的現實,才有‘重振’的可能。”沈樂明說,從這個題目的敲定幾乎就能預見,這場大討論不會是喊喊口號、走走過場,而是會真正亮劍。
當陽黨政代表團參觀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三寧化工乙二醇項目
大討論正式啟動后,許多部門才發現,這次的討論并不像以往的主題活動那樣,一次次地開會打卡、參會留臺賬了。10個問題,每個問題都由市領導擔任領題人,每個問題都針對具體戰線和具體部門,不走形式、直接作答。
用問答形式來參與大討論會不會太紙上談兵,當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馮友權的感受是如履薄冰、如芒在背。針對他的問題是當陽的農業產業化如何集群發展、延伸鏈條、做強品牌?這個問題的領題人是市委副書記孫砅。
這可不是泛泛而談就能敷衍過去的,經過一輪一輪的逼問,農業農村局給出的答案是,農業應該承擔全市1000億GDP目標的四分之一。要想達成這個份額,必須完成750億的產值。按照目前的存量,這中間還有近500億的缺口,必須從七條產業鏈中去找增量。這七條產業鏈怎么打造?哪些是基礎薄弱的?哪些是具備優勢的?怎么引進龍頭品牌?從哪里找頭部企業……
劉傳鋼現場觀摩宏賢鞋業 李偉 攝
一環接一環的問題,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沒有實際動起來,怕是一個也回答不上來。說的是一場大討論,其實更是一場刀劍懸頂的逼問。
為了避免大討論流于黨員干部“自娛自樂”的形式,從討論啟動之初,市委書記劉傳鋼就定下了“言路全開”的基調,設置專用意見箱、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來征集民意,充分傳遞了開門大討論的理念。
極目記者在當陽官方微信公眾號“雄風當陽”上看到,有些市民用很尖銳的語氣反映問題,也被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
當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濤介紹,大討論開展以來,共收集到干部群眾1200多條次意見建議。各地各部門也積極回應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做到了民盼得解,建議類的吸納進部門改進工作的舉措之中。其中有145條市民留言匯編成了13期專報,市委主要領導逐一審核、點評回復辦理情況。
六國化工觀摩現場
記者留意到一則留言的批示辦理情況:一名村民反映,村里的婦女們玩起了外匯保證金。婦聯和公安部門都及時進行了回復,但沒有聯系到當事人。劉傳鋼看到專報后,認為兩個部門的回復未能解決實際問題,要求現場去查看,再作針對性處置。
王濤說,這次大討論征集民意,每一條民意都是直接呈報市領導,不僅僅是解決反映的問題,還要探究問題背后是否潛藏著機制缺陷。
那些留言比較密集的戰線,比如城市管理和道路交通運輸部門的負責人,面對一個個直達市委市政府的問題,怎會不感到面紅心跳?
“‘十問’大討論直抵當陽黨員干部的內心,大家在觸及靈魂的叩問中,達成了‘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共識。我們將以永遠在路上的決心和堅韌,用大討論的探討實踐來破思想之冰、突發展之圍,向‘躋身全國百強縣市、入選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大步挺進。”當陽市委書記劉傳鋼在接受極目新聞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