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明
月滿磁湖
永不熄滅的燈火
逆行者
掃碼可看更多烙畫及創作視頻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林楚晗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畢竟紙一碰到火就會變成灰燼,但有人偏偏要讓這不相容的兩樣碰撞,并巧妙地讓藝術在它們的碰撞中誕生。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被陳海明做到了——用烙鐵在紙上作畫。在他的巧手下,紙和火也變得有了CP感(CP,英文couple的縮寫,夫妻、情侶、恩愛般配的一對之意)。
近日,江漢關博物館舉辦了國家一級美術師陳海明烙畫展——《火與紙的藝術》,24幅作品既有中國畫的筆墨氣韻,又有西畫的神采,讓觀眾贊嘆不已。12月17日,記者電話采訪了陳海明,揭秘紙質烙畫的秘密。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又稱燙畫、火筆畫,是中國傳統美術工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起于漢代,后失傳,清朝時又興起,是以火為墨、以金屬為筆在物體上作畫。
與烙畫的緣分源于一次意外。1963年出生的陳海明告訴記者,18歲在一次修理收音機時,烙鐵不小心把桌子燙出了一個烙印,這烙印看起來像一個山峰,他頓時靈感大發,開始用電烙鐵在木板上烙畫。
后來進入湖北省美術學院讀書,掌握了專業繪畫技巧,他對烙畫越發沉迷,并開始嘗試在紙上作烙畫。接觸到更多資料后,陳海明驚異地發現,原來烙畫已有千年歷史。他不由在心底驚嘆和古人的相遇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
經過多年潛心鉆研,陳海明創作出一幅幅紙質烙畫作品,聲名鵲起,作品走出湖北、走出中國,多次在國外展覽。
怎么避免紙一碰到火就燒著?面對記者疑問,陳海明笑說:“其實沒有訣竅,就是熟能生巧。”他坦言,烙畫不難,真正難的是作畫者的藝術功力和藝術素養,所以創作烙畫在注意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更要注重的是“意在筆先、落筆成形”,這樣烙畫就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單純地用烙鐵在紙上添黑加粗、修修補補。
陳海明經常采用中國畫技法,使作品既有中國畫“黑白灰”的墨韻,又有西洋畫“光面體”的神采。而為了能有筆墨紙硯形成的中國畫的暈染效果,他嘗試了電烙鐵、氧焊槍、打火機等不同工具。
除了畫大山大河和花鳥蟲魚,這些年,陳海明還結合時事創作了不少主題性烙畫。疫情期間,他創作了《逆行者》《加油武漢》《英雄之城·雷神山》等。2018年,為了推廣家鄉,他耗時一個多月創作了長10米寬40厘米的《江南明珠·黃石》。
陳海明說,和烙鐵打了40年交道,火在紙上行走的感覺,“就像是在自己皮膚上一樣敏感,停留幾秒有什么樣的效果,我了如指掌。”烙鐵溫度高且重,有的甚至達到了2.5公斤,一不小心手就會被燙著,對此陳海明笑說:“搞烙畫的人受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的手都是老繭和水泡,平常表演的時候會戴上手套遮蓋。”
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不少,能堅持下來的卻不多。那為何陳海明能癡迷于烙畫藝術40年不改?他告訴記者:“紙和火在一起是不可控又可控的,它們在一起很奇妙,不同的溫度變化會帶來圖案不同的深淺和肌理效果,讓我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