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南通市容管理人員當街搶奪賣甘蔗老人的甘蔗”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多名身穿帶有“靜通市容”字樣服裝的人員圍住一名推著單車的老人,并拿走車筐里的甘蔗,老人無助哭喊。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已就該事件進行了情況說明,表示視頻中涉事人員并非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而是系政府購買服務的第三方公司,現已暫停該公司相關責任人員工作,啟動程序開展調查,并依照規定進行問責。
回復雖十分及時,卻似有推卸責任之嫌,難怪有網友回復:以前出事推給“臨時工”,現在出事推給“第三方公司”,難道“第三方公司”是暴力執法的借口?小商小販謀點生活不容易,作為城市執法者,看到亂擺攤者不能粗暴一趕了之,這里不能擺,但也要指明一個能擺的地方,城市執法要有尺度更要有溫度?!?/p>
一位73歲的老人,將自己種的甘蔗用自行車拉著在寒冬的街頭四處售賣,本就讓人同情,如再遇暴力執法,不僅給老人的心理和身體帶來沉重打擊,在網絡發達的今天,視頻的迅速傳播也勢必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無論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還是政府購買的“第三方公司”,只要走上街頭待命執法權力,代表的就是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光輝形象。
眾所周知,城管執法工作千頭萬緒,要想做好確實不容易,特別是占道經營這一塊,跟小商小販打交道就像打游擊,你來他走,你剛走他又跑出來了。小商小販都是為生活勞作的普通群眾,在執法的過程中處理不當難免會引起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所以,無論是正式的還是臨時聘用的執法者,都要有過硬的執法素質,在執法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譬如,武漢江夏的“便民修鞋亭”,將以前隨處擺攤修鞋的肢殘朋友匯集到一個指定的區域,肢殘朋友有了穩定收入的同時,隨處擺攤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十八大以來,在“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的大力倡導下,城市管理暴力執法越來越少,文明執法在大街小巷已隨處可見,但文明執法的同時,給執法工作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前不久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執法人員對商販說:“我是為了做好工作,你是為了更好生活,我們都不容易。”還有一個視頻,執法隊伍不說、不打、也不罵,只是默默站在攤前,直到商販意識到自己的不對而自覺離開。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點掏心掏的耐心勸導,才更好地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才更能凝聚更多的力量來助力城市的良性有序發展。
稿源:荊楚網
作者:夏元秀(武漢江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