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宣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主辦的2021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上,全國18名“鄉村閱讀榜樣”受到表彰,其中就有枝江市百里洲鎮島上書店的創始人陳木蘭。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百里洲人,為感恩回饋家鄉父老,助推家鄉全面發展,陳木蘭緊緊抓住文化這一核心要素,通過創辦免費閱讀的書店,為島上人民帶來了精神文化大餐,打開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希望之門。
文化能夠浸潤心靈,慰藉情緒,開拓眼界,增長智慧,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沒有文化這一精神之“鈣”,鄉村振興就會“四肢不穩”,就會得“軟骨病”,就不能行穩致遠。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只有鄉村文化的不斷發展和繁榮,才能實現鄉村長久的興旺和發達。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大力挖掘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鄉土文化,打造“接地氣”的文化活動。秭歸屈原鎮樂平里是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故鄉,更是三閭騷壇詩社的誕生地和推廣地。每年端午節期間,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詩友齊聚一堂,共享詩歌作品。他們有的是專業的詩歌創作人,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誦屈原的名篇,有的就是當地普通的村民,用土腔土調吟唱自編自寫的原創作品,他們中有古稀老人,也有總角少年,雖然職業、年齡、創作水平都不盡相同,但都是為了懷念和傳承屈原文化,歌頌當下的美好新生活。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借助新興媒體,動靜結合,全方位展示鄉村之美。當下,新興媒體突破了傳統紙質媒體的功能屬性,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運用現代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能夠將每個人感興趣的內容及時推送至各自手上,同時借助互聯網的聚集效應,能夠讓鄉村的眾多美食美景迅速傳播,引發關注,進而成為大眾的“爆款”,變身為“網紅打卡地”,持續性地助力鄉村旅游,鄉村休閑,鄉村農產品銷售的強勢崛起。
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還要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樹牢主人翁意識,共同書寫家鄉的美好面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核心在人,關鍵也在人,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朋友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角。只有不斷提升農民朋友的自治意識,通過樹立村規民約,設立村民紅黑榜,建立公益勞動積分制等措施,讓廣大村民朋友自覺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最大程度的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匯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讓鄉村發展紅利更好的惠及到每一位村民。
鄉村文化承載著老百姓的心靈歸屬和精神家園,教育引導著廣大鄉村百姓的價值取向,只有大力提升文化之魂,才能使鄉村振興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瑾(宜昌秭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