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鋪開,各媒體報道的實踐案例層出不窮,其中,新華社報道的甘肅省渭州學校課外實踐活動尤為突出。對于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而言,亮黃校車穿行綠野,稚子笑顏映襯藍天的場景,無疑是極具感染力的。
渭州學校整合資源,精排課表,辦起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全校4000多名學生,從繁重作業和課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將田野變成課堂,于自然中擷取智慧,在實踐中學會求知,在生活情境中埋下探索之芽。
此類親近“田野”的活動,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為深化“雙減”意義開辟了新的思路——將“減”下的時間“加”進實踐,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串聯,鼓勵學生暫時放下紙筆,讓手腳動起來,腦子活起來,思想熱起來。
但若要廣泛參考這一模式,我們也必然會發現,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適合體驗田野:有的學校地理位置限制,距離郊區較遠;有的學校物質條件不足,無力組織活動……
此刻,目光該落回“雙減”本質:追求育人的高質量,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即使身邊沒有田野,教育人也應當有一雙發現“田野”的眼睛。
從活動場地來講,因地制宜,處處可以是“田野”。不被環境局限,城市學校可以將目光投向科技館、博物館、生態植物園等公共文化設施;或者協力周邊大學,借力教育資源和環境,為學生營造“動手”的機會。
從參與形式來講,緊扣“學校靈活引導,教師保駕護航,學生自由發展”,學生在哪里都能獲得和“田野活動”同等的素質鍛煉。一些學校,校車數量不夠,師資不足或留守兒童較多、缺少家長配合,難以安全、有效地組織大規模校外研學,則可將重心傾向對學生習慣的培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養成“好奇、發問、探究”的習慣,建立起穩定的“討論——展示”檢查機制,把更多的選擇權留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踐行“雙減”政策,“田野活動”的突出意義就在參與。學生通過實地接觸、感受,補充課本文字內容,鍛煉手、腦、心聯動,提高學習效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育工作者都該練就發現“田野”的眼睛。
稿源:荊楚網
作者:彭昕蓓(武漢新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