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多家媒體以《用一根扁擔挑起山里娃的上學夢》為題,報道80后教師張玉滾扎根深山20載,圓了山溝孩子的讀書夢的感人故事。張玉滾是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他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因學校地處偏遠,路窄坡陡,他靠一根扁擔,挑教材、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歷時五年。面對艱苦的環境,他任勞任怨,默默堅守,不離不棄。被評選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比宋?,中宣部授予他扎根深山“時代楷?!狈Q號。在新時代“趕考”路上,正是無數這樣的青春熱血男兒,甘當“拼命三郎”,以苦干實干解民憂,以“無我”書寫“有我”新篇章,才匯聚出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拼搏是年青人隨身攜帶的“身份證”,懷揣著它追逐陽光,才會擁有和太陽一樣燦爛的青春?!氨鈸羝鹕洁l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這是張玉滾教書育人之路的生動寫照。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張玉滾拼出了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搏出了一曲令人敬佩、蕩氣回腸的青春之歌?;ㄏ愠T谝股?,奮進常在孤寂里。整個青春舉著火把前行,他的這股拼搏勁讓那些面臨壓力而精神萎靡者羞愧,使那些遭遇挫折而意志消沉者自責,更令那些將希望和夢想統統拋棄,主動選擇“躺平”者無地自容。青春時期正是能量儲蓄期,一點一滴的付出都是在蓄勢,厚積才可薄發,一旦到了某個臨界點,一定就勢不可擋了。
環顧四周,都市地鐵輕軌站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夜幕降臨,圖書館內埋頭充電的莘莘學子;寫字樓的格子間,加班加點的白領族……一撥又一撥的年青人,個個意氣風發,絲毫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的人生詞典里,對青春的詮釋就是勇往直前,用拼搏之音奏響時代樂章,用奮斗之筆書寫人生輝煌。
拼搏是年輕人穿越迷霧、奔赴遠方的“劃船槳”,越是艱險越向前,才會擁抱和浪花一樣美麗的青春。“七一勛章”獲得者廷·巴特爾,19歲離開家鄉呼和浩特,從“將軍之子”轉身成為“草原之子”,為了實現“讓草原綠起來,幫牧民富起來”的夙愿,他竭盡全力,推廣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的牧區發展之路,真可謂磨破了嘴,跑斷了腿,操碎了心,卻從不說一聲累,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不懼不退的青春擔當,在青春的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增大,有少部分年輕人迷失自我,畏首畏尾、無所作為,這顯然不是什么優雅的青春姿態。正處向夢想進發的大好時光,卻選擇“佛系”,辜負了大好時光。其實生活永遠不會虧待不負韶華用心經營的人,只不過心境決定處境,態度決定高度。
古人云:臨川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一種高度是可以輕而易舉達到的,光鮮亮麗的背后都充滿了陀螺般的工作模式,鐵杵磨針的恒久堅持。對于年輕人,拼搏是一道必答題,絕非選做題,拼搏出青春最亮麗的色彩,人生才會多姿多彩。
稿源:荊楚網
作者:馮學海(武漢新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