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通訊員 王甜甜
臺上,年過八旬的老黨員胡耿精神矍鑠,翻開那手寫的備課筆記本,一幕幕輝煌的歷史、一段段清晰的故事他信手拈來。
“一生在世無愁憂,戎馬半生為國酬;長空驕子吾作伴,大地良師眾相求。母病回鄉盡孝道,子康落戶到赤州;三十余載講紅史,一息尚存不言休。”這是胡耿在自己八十大壽時所作的《八十述懷》,也是他回顧來時路、接續永向前,心系紅安、感念紅安的真實寫照。近日,胡耿上榜2021年9-10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部隊轉業選擇留在紅安
“剛來紅安的時候,一眼望去,整個縣城只有兩條街。看看現在,一幢幢高樓大廈、熱鬧非凡的城市廣場……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好政策,離不開一代代黨員的艱苦奮斗。”胡耿回憶。
1934年出生的胡耿在1949年入伍,1978年時他從部隊轉業,放棄了在大城市優越的工作機會,他想到革命老區和艱苦貧困地區工作。在跑遍了黃岡地區十多個縣,了解到紅安犧牲了2255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革命烈士故事后,最終他選擇了留在紅安這片紅色土地。
帶著一卡車書、一張床,胡耿只身一人來到了紅安。紅安這塊紅色的熱土深深吸引了胡耿,從此他的人生與紅安息息相連。
用腳步丈量革命土地
為了講好紅安精神,胡耿明確向縣委提出“不當正職、不要任何職務、不要隨便調動,只要時間”的要求。他堅持閱讀看報,時刻保持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家里整整兩間房的書都是他讀過的,隨手翻開一本書,上面密密麻麻又工工整整地做了讀書筆記。
為了講好革命先烈的故事和紅安精神,他一個人走訪了100多個老紅軍和將軍后代,考察了100多個革命遺址,走進了數百個紅色村落,收集了無數革命先烈的故事。
他到紅安后,主持或參與編寫了《黃麻起義》《紅安縣簡志》《紅安縣志》《紅安縣地名志》等書籍,先后主持和參與領導了“紅安縣革命博物館”“董必武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改建和建館工作。
“我來紅安的后半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紅安,宣傳紅安精神。”胡耿滿懷深情地說,“我要用我余下的歲月,更好地學習紅安、研究紅安、建設紅安、宣傳紅安。”
30多年來義務宣講3000多場
從1987年4月開始至今,胡耿到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義務作革命傳統、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報告3000余場,直接聽眾達200余萬人次。
近年來,他雖年逾古稀,但是在黨員先進性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活動中,處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多年來,胡耿一直堅持每個季度到紅安縣老年大學,圍繞“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兩會”、“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熱點主題開展專題講座,傳承紅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
在“黨史進校園”活動中,胡耿殷切勉勵廣大中小學生,紅安精神是紅安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要代代相傳。年輕人一定要銘記歷史,學習紅色精神,拿出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和底氣,弘揚中國精神。
“我雖然退休了,但我的精神沒有退,作為一名老黨員,我要帶頭學黨史、悟思想,不用擔心我的身體狀況,只要想到能跟年輕的同志們共同交流學習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我就是講三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胡耿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