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城鳥瞰
中藥材基地
鄉村學校
家門口就業
衛浴產業園
高山茶園
雖是嚴冬時節,竹山縣寶豐鎮龍井片區幢幢村居拾掇一新, 一戶一景、一院一畫;座座溫室棚架林立,農耕創意產業園初具雛形。
作為該縣6個鄉村振興示范區之一,龍井村和韓溪河村引進湖北南山·五福堂集團公司投資開發利用相連的1200畝山地,打造五福龍井農耕創意產業園,將建成一個集智慧農業、農耕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示范基地,預計年實現產值3000萬元以上,可帶動1200余農戶實現增收。
不僅是龍井片區,無論走進鄂陜交界大廟鄉的農副產品加工廠、女媧山下寶豐鎮的衛浴產業園,還是堵河源頭柳林鄉的中藥材基地、潘口庫區上庸鎮的移民新村,竹山這個千年古縣發展熱潮涌動,滿眼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政策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
近年來,該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累計整合資金65.5億元,全面落實扶貧政策,易地搬遷安置1.5萬戶,23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6年增長54.8%,獲評“縣域經濟工作進位顯著單位”,成功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等9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年初以來,該縣構建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責任體系,派駐76支駐村工作隊163名 “第一書記”駐村履責。健全完善防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動態監測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困難戶2623戶8240人,及時消除風險戶2450戶7646人。脫貧人口全部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縣內就醫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穩定在90%左右;動態監測農戶住房安全,重建或改造排除汛期倒房、受損142戶住房隱患;落實兜底保障政策,將544戶799人農村困難家庭納入農村低保、176人納入特困人員供養。發放3257萬余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1萬余人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兩不愁三保障”落到實處,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經濟倍增先行,全域振興動能澎湃
10月下旬,竹山縣召開第十五次黨代會,確定今后五年建成“經濟倍增先行區、綠色發展示范縣”的目標定位,開啟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竹山新篇章。
城鄉融合發展。該縣明確“做優縣城、做強三區、振興全域”區域發展布局,堅持“規劃同編、產業同鏈、設施同網、服務同享、管理同策”,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和“以產興城、以城聚人”思路,把縣城打造成創新創業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加快推進城關、潘口、溢水等6個鄉鎮同城化發展,爭取到202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8%。支持竹房城鎮帶沿線文峰至擂鼓7個鄉鎮合理布局、一體推動衛浴汽配、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建設,做強中部產城融合區;支持上庸、深河、官渡、柳林等鄉鎮依托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建設武當山-堵河-神農架黃金旅游廊道,做強南部生態旅游區;支持秦古、得勝、大廟、竹坪和雙臺、樓臺等鄉鎮發揮農業特色產業優勢,做強西(北)部高效農業區。按照國家3A級景區標準,支持建設區域中心鎮、邊貿口子鎮、特色小鎮,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宜居宜業城鎮、全域美麗鄉村。抓住省委宣傳部等9家省直機關單位駐村帶鄉(鎮)幫縣的機遇,加強與北京市石景山區、襄陽市襄州區對口(區域)協作,爭取和實施一批好項目,共同書寫新時代城市支持農村發展新篇章。
產業提質增效。該縣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敢于善于“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優中做強”,大力實施以商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項目落地見效、發展壯大,先后引進卓爾、東方希望2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和黃河小浪底、漢江、蕭氏、南山·五福堂等大型集團公司落戶竹山實施特色小鎮、生豬全產業鏈、新城區開發和舊城改造項目,進軍裝機150萬千瓦的抽水蓄能項目,全縣市場主體總數突破3.5萬戶。沿海衛浴企業批量轉移入駐寶豐衛浴產業園,投產企業達到57家,年產值超過8億元,“十四五”期間還將引進衛浴企業150家以上,培育本土衛浴企業100家以上,實現年產值200億元以上;加強資源管護、壯大市場主體、用好電商平臺、推動產業融合等方面同時發力,綠松石規模以上企業和門店分別增加到20多家、5000多家,帶動就業7萬人,年綜合產值突破50億元,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超90%,正以數字鄉村建設為契機,朝著綜合產值過百億目標奮進;管護和改造幼齡、低老茶園13.2萬畝,組建竹茶聯盟,年產干茶7200噸,茶葉綜合產值突破40億元;編制完成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致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全產業鏈推進茶葉、生豬、食用菌等為主的五大農業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隨著30萬畝高香生態茶園全面豐產,食用菌規模不斷擴大,生豬全產業鏈全面建成,2025年茶葉產業綜合產值將突破50億元,百億農產品加工業目標完全實現,形成“56513”產業發展格局,培育輕工、綠松石、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和文旅康養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6家10億元以上領軍企業、50家億元骨干企業、100家規上工業企業、300家“四上”企業,實現主板上市企業零的突破,帶動更多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人居環境改善。該縣首批高標準編制完成71個村“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有序推進城關鎮劉家山、寶豐鎮龍井、擂鼓鎮西河等6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實施農村道路暢通、鄉村清潔能源、數字鄉村建設、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在十堰市率先實現所有鄉鎮通公交,行政村客運以及物流、快遞服務覆蓋率均達100%,獲評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落實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第三方運營治理機制,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旅村莊,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促進農民轉崗增收。該縣通過主體帶動、基地務工、園區就業、公崗就業、勞務輸出等方式,不斷穩定和擴大就業,依托38家扶貧車間帶動就業近4000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6790人,引導5.6萬名脫貧戶勞動力外出就業。積極開展就業幫扶行動,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16場次,累計組織1800多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各類就業崗位1.5萬個,帶動就業和扶持創業近2000人。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該縣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整頓提升20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調整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05名,提升強化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完成農業生產、農村電商、家政服務等實用技術培訓2萬余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深化“十星級”文明創建,常態化移風易俗,加強法治鄉村建設,149個村獲評“十星級文明村”,37個村創成省級衛生村,寶豐鎮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美景在竹山城鄉大地徐徐舒展。
竹山縣委宣傳部 竹山縣鄉村振興局 竹山縣攝影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