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赴云南看石林了,也不用去廣西看靈渠了。”12月29日,由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組織的“關愛自然,保護山川河流,生態文明一路同行”系列公益活動進入江夏靈山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
紅梅怒放,草木蔥蘢,一片片油菜田給山體披上了綠裝。登上山頂,四目遠望,隆冬的礦山已透出些許春意。滿目瘡痍的廢棄景象不復存在,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青山碧水的美麗畫卷。
“樹葉上積滿灰塵像打了白霜,過去根本不敢開窗戶,這里高峰期時曾經有20多家礦企開采石灰礦,”附近的村民介紹。靈山礦區開采始于1959年,幾十年粗放式開采讓礦山早已千瘡百孔。2019年,江夏區啟動靈山礦區復墾利用試點項目,首次運用社會化市場機制,由江夏區物產國有控股集團作為實施主體,在治理模式、治理技術、投資模式和產業融合等實施六大創新,在完成礦山安全隱患治理和全面復綠工作后,依托山林景觀再造,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造靈山生態文化旅游區。
“礦區的修復,運用了山水田林草系統修復理念。”江夏區物產國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文旅策劃總監張純潔介紹,所有的土壤全部從其他地方運過來,填滿石縫。廢棄的礦山,采用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耕則耕的原則,進行分區標號,整體規劃。不僅能夠出產糧食和蔬菜,而且打造出獨特的地質旅游景觀。
通過直播鏡頭,網友們看到巨大礦坑對雨水收集后,形成了一個水質清潔的翡翠湖,湖水通過多級提取對山坡上的花草樹木進行灌溉。同時利用70多米的落差,打造出飛流直下的瀑布景觀。而曾經被剖開的巖石,正成為記載自然變遷的年輪,讓游客抵近觸摸。
“過去的山上全是裸露的石頭。”生態觀察員鄭川向社會公眾介紹,現在已整合山、水、林、田、湖、草、花、洞、村灣綜合資源,以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生態旅游”為目標,建設春賞花、夏納涼、秋觀葉、冬詠梅的現代農業觀光區,4A級旅游景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為武漢市民提供一個絕佳的休閑勝地。
“石灰山成了花果山,這背后蘊藏著生態環保理念的生動實踐。”據了解,以靈山礦區修復等一批生態示范項目為載體,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將打造多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胡喜珍 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