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1月1日10時許,暖暖的陽光灑在陽邏港武港國際碼頭上。
裝載集裝箱的集卡車停在紅色龍門吊下,吊車將集卡上一個20多噸重的集裝箱“抓”起,緩緩吊運至“華勝099”號貨輪上,前后僅30秒。
下午2時,完成裝載的“華勝099”號貨輪鳴笛啟航,成為2022年陽邏港發出的第一艘貨輪,揭開了陽邏港2022年沖刺“開門紅”的序幕。
進出兩旺,碼頭24小時作業
3個小時里,集卡車來回穿梭,龍門吊快速移動,105米長、5000噸級的“華勝099”號船艙里集裝箱增至146個。
掃碼、將船舶污染物放進垃圾箱,45歲的船長包光榮感慨,現在的碼頭更綠色、智慧——裝船快,集裝箱智能閘口系統,使集卡車輛平均過閘時間由以往的160秒減少至30秒,船舶污染物投放則實現自動分揀。
“往返上海、武漢兩地,從去年底開始就沒閑著。”包光榮說,“華勝099”號剛從上海外高橋港區到達陽邏港,卸貨后馬上開始裝船。
14時許,隨著一聲鳴笛,滿載著鄂產無紡布等貨物的“華勝099”起航,順江而下,駛向上海。
望著沿岸4個泊位全停滿、正在裝卸集裝箱的貨船,武港國際營運操作部經理余立麒說,去年12月起,這里的貨物吞吐量直線上升,由以前的“船等貨”變成“貨等船”。“這預示著今年湖北將持續去年的精彩,實現穩中有進。”
1月1日,碼頭上還有五艘船在錨地排隊等候卸貨,碼頭現在已是24小時連續作業,預計一天吊運1000箱集裝箱。武港國際與航運公司密切協作,提升晝夜計劃編制的準確性與指導性,減少船舶待港時間。
多式聯運,打通“最后一公里”
江面上,船來船往。碼頭堆場上,多處是十多米高的“集裝箱山”。
“華勝099”所屬的中外運湖北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天首船貨物主要是仙桃產的無紡布,還有鄂產罐頭、汽車零部件等。
這批用于生產口罩和防護服的無紡布,在武港國際仙桃港裝船,從漢江順流而下至長江,“水水聯運”直達陽邏港集并裝船,其他貨物則通過“公轉水”的方式裝船。
多式聯運,能提高運輸效率約30%、降低運輸成本20%左右。去年6月,湖北出臺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投資1623億元建設72個“鐵水公”重點交通項目。8月,武漢中遠海運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港口開港運營,打通了武漢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的“最后一公里”。
受益于多式聯運,來自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的各色貨物,經由陽邏港碼頭分運。中外運公司介紹,2021年該公司在武港國際碼頭貨物吞吐量達9.5萬標箱,同比增長20%,包括湖北小龍蝦、茶葉、醫用物品、電子產品等,紛紛經由水運走向外地,甚至漂洋過海,走出國門。
據統計,2020年全省水路運輸,在綜合運輸中的比重達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