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董思璐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阮瓊 通訊員周婉清 實習生董思璐)1月6日,黃石召開兩會新聞發布會。黃石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紅珍通報:2021年,全市累計優良天數為311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成功擺脫全省后三名。
全市累計優良天數為311天,8個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
2021年,全市累計優良天數為311天,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為33μg/m3,2021年度其他空氣質量指標PM10、O3、NO2、SO2同比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分別改善7.2%、2.3%、8.2%、4.5%,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成功擺脫全省后三名。
全市11個納入考核的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率為72.7%,其中長江風波港、長江中官鋪(上巢村)、富水富池閘、大冶湖大冶湖閘、高橋河港口橋等5個國控考核斷面都為Ⅱ類;長江、富水、王英水庫3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都穩定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達標。
張紅珍通報,黃石市土壤污染防治經驗全國推廣。截至2021年底,全市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的22個項目已完工19個。黃石市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完成情況在全省17個地市州綜合排名第4位,獲評優秀等次。
據介紹,2021年8月31日至10月5日,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共向該市交辦信訪件268件,截至目前,已辦結86件,階段性辦結182件,責令整改15家,立案處罰12家,立案偵查1件。同時,已對督察反饋意見制定了初步整改方案,并報至省生態環境保護督查辦審核。
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勇開綠色轉型新局
張紅珍說,2022年,黃石市生態環境局將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耕“十四五”規劃錨定的各項工作目標,奮力在全面綠色轉型上勇開新局。
為實現“藍天”,該局將深入推進工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加強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持續開展工業園區和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的治理與監管,著力做好揮發性有機物及氮氧化物專項治理,加強秸稈禁燒和揚塵污染管控。
為實現“碧水”,市生態環境局將進一步推進重點水污染物總量減排,做好保安湖、網湖等水體綜合治理,確保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和提升改善,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和規范化建設,保障市民群眾飲水安全。
為實現“凈土”,該局將統籌開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推動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為重點實施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開展好在產企業重金屬減排、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滲漏、流失、揚散等方面的提標改造和歷史遺留廢渣整治。
張紅珍提出,要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堅持源頭減量化、過程資源化、末端無害化,促進全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現場問答
奮力在全面綠色轉型上勇開新局
【記者提問】十四五期間,我市生態環境部門將如何克難攻堅,持續發力,確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張紅珍:說到持續發力突破,我們將從五個方面發力,奮力在全面綠色轉型上勇開新局。
一是推進污染減排,嚴把項目環評準入關,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布局實施一批污染減排項目,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推進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綠色化,布局引進環保類產業企業;嚴控全市煤炭消費總量。
三是推進質量改善,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動減量排放,做好施工揚塵、汽車尾氣、秸稈焚燒管控。
四是著力推進水環境治理,通過推動實施大冶湖磊山湖流域、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部分水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統籌做好全市水環境治理和改善。
五是監察執法,進一步強化監察執法能力建設,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堅決打擊和遏制違法排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