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董思璐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阮瓊 通訊員周婉清 實習生董思璐)1月6日下午,黃石市兩會新聞發布會召開,黃石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程艷民就黃石科技創新工作情況進行通報。
黃石科技創新生態指數首次進入全國百強
2021年,黃石市科技創新生態指數首次進入全國百強;在全省市縣科技創新綜合考評中獲評“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優秀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即將獲批,有色金屬和特鋼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先進電子元器件獲批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兩會新聞發布會上,一項項成果宣告黃石科技創新正“全面開花”。
據介紹,2021年,該局全速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建設,目前,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科技城一期、科技部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黃石)、技術交易市場、湖北師范大學科技園、湖北理工學院大學科技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運營,實現了黃石功能區建設開篇破題、開局良好。
在技術攻關方面,面向企業技術需求,組織實施新技術攻關“3個100”專項行動,全年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302項,涵蓋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6大主導產業109家企業,取得了“航空航天特殊鋼”等重大技術成果189項,“大功率IGBT模塊陶瓷覆銅板”等新產品137個,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全市19項科技成果榮獲省科技獎,位居全省第2位,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0項、中小企業創新獎1項。
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程”和“新物種”企業培育計劃,2021年,271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公示210家、實現凈增10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957家,創歷史新高;新增科技創業企業395家,22家企業入選省級“瞪羚”企業培育計劃。
2022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突破1000家
發布會上,程艷民介紹,2022年,全市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12%、占GDP比重23%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科技創業企業350家以上,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速8%以上。
具體怎么做?程艷民支招,一方面要繼續加快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黃石功能區建設,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武漢,加快對接和導入科研人才和高新產業項目等創新資源,在產業配套、人才引育、平臺共建共享上下功夫。統籌推進黃石科技城工程建設和產業招商,招引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來黃開展協同攻關,統籌推進全市園區提檔升級,大力推進西塞山工業園、長樂山工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
同時深入實施科創“新物種”企業培育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工程”,全年新培育高企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培育省級瞪羚企業15家。推進新技術攻關、新產品研發、新工藝優化“3個100”工程,力爭全年實施揭榜制項目和技術攻關項目200項以上。
攻克技術難關,關鍵在人才。程艷民表示,要深入實施研發機構科研人員、科研團隊、科研領頭人引育工程,努力實現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有一名科研領頭人,有一個科研團隊或小組,有一個新的科研課題,有一項專門的科研經費保障。同時用好用活高校院所柔性引才用才政策,讓更多的科研人員和專家走進黃石,走進車間,與企業協同攻關。
現場問答
技術共研、平臺共建、人才共享,推進“科技同興”
【記者提問】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打造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范區。請問,市科技局在推進“科技同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程艷民:去年以來,我們緊扣“科技同興”,重點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推進技術共研,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級。針對企業技術難題,建成12家技術創新合作平臺,291家黃石企業與69家在漢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產學研合作關系,解決產業技術難題623項。推動在漢高校院所的142項科技成果在黃石實現產業化,年新增銷售收入達60億元。
二、推進平臺共建,著力打造創新高地。修訂出臺“創新10條”政策。目前,全市九大主導產業與武漢4所高校院所共建11家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武漢5所高校院所共建27家重點實驗室,與武漢10所高校院所共建98家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在光谷建成6萬平方米的全省首家離岸科創園,推動52家重點企業、團隊入駐,成為光谷科創大走廊區域合作的樣板項目。
三、推進人才共享,著力優化創新生態。一年來,從在漢高校院所引進147名高層次人才來黃擔任企業科技副總、科技專員;先后為入駐企業選派14名在漢高校知名專家,引進60名在漢高校人才,集聚159名產業研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