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黃培 通訊員黨波濤)“聽了3次本科創(chuàng)新課《中小學聽課與評課的理論與實踐》,很受感動,值得推廣。”這是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教學督導鄭曉邊于1月10日發(fā)的一條朋友圈。
據了解,《中小學聽課與評課的理論與實踐》是由該校教育學院副教授高巍主講的通識核心課程,主要涉及中小學聽課與評課相關的基本理論、實踐指導。
該課程基于對課堂真實情境的思考,分為理論模塊、見習模塊、研討模塊、實操模塊,共32個課時。在研討模塊中,學生將與一線中小學教師及名師團隊面對面,共同開展教學研討。而在實操模塊中,每位學生都要現場講課、說課、評課。通過利用優(yōu)質的校外學習資源,課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直接指向師范生未來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華師學生走進中小學課堂。學校供圖
“這門課給我的最深印象是‘新’。整個學期,我們走進多所武漢市知名中小學進行聽課和評課,這些優(yōu)秀的中小學教師還走進華師課堂為我們說課、指導我們上課。”該校社會學院2019級學生劉珂認為這門課將校外實踐和校內學習結合,令人受益匪淺。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理論學習和見習實踐之后,學生運用知識自主進行課程設計、備課、講課、說課、評課,從真正的一線教師的角度完成了一節(jié)屬于自己的原創(chuàng)課程。
鄭曉邊認為,該課的特色至少有三點令人難忘:一是走出去、請進來,校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師生與基層一線教師教學相長;三是把課程的科學化評價應用到基礎教育一線。“這樣的創(chuàng)新課不僅促進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發(fā)展,也體現了華中師大本科教育育人模式的擴展和接地氣的課程思政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