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 武建 林永俊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琴 呂銳 黎先才 馬清妮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宋枕濤 王永勝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面對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艱巨任務,武漢城建交通投資再攀新高,超額完成3806億元年度投資任務,較2020年增長10%;建筑業總產值名列全國前茅;城市能級與品質不斷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武漢市城建局聚焦城市能級與品質提升,堅持“實”的作風,加壓奮進,克難攻堅,交出一份“開局漂亮、全年精彩”的城建答卷。
今日,武漢市城建局聯合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推出2021年度十大城建新聞,以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
1
2021年12月26日,武漢軌道交通5號線、6號線二期、16號線(漢南線)開通初期運營,通車總里程75公里,創歷年通車里程最長記錄,實現了城市重點功能區地鐵全覆蓋。
其中,5號線是武漢市首條全自動駕駛地鐵線路。列車能按計劃指令自動完成遠程喚醒、上電自檢、發車離站、開閉車門、無人折返等全過程,列車采用目前全球最先進全自動駕駛技術,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同日,武漢軌道交通新港線一期、5號線二期、16號線二期、12號線連接線工程和軌道交通信息化云平臺項目五大工程開工。至此,武漢在建軌道交通線路達13條、總里程229公里,在建車站116座。
如今,武漢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400公里大關,達435公里,位居全國第五、全球第七。武漢用20多年時間,走完了倫敦地鐵160多年的歷程。
2
全年打通128條微循環道路
城市“毛細血管”更通暢
微循環路網,城市“毛細血管”所在。2021年,武漢市建成128條微循環道路,包含29條斷頭路,超額完成了武漢市政府承諾的“建成微循環道路80條、打通斷頭路10條”。
這些微循環路網建設,有效緩解了道路建設片區交通壓力,補齊微循環路網建設短板,加快形成“窄馬路、密路網”城市道路網布局,緩解了交通擁堵,進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網通行效率和承載能力。
期間,武漢市城建局扎實有效推進區級路網項目建設的統籌、協調,組織各區級相關平臺公司加快完成目標任務,并將微循環路網建設與市民訴求、擁堵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
同時,武漢市城建局進一步提升城市道路功能照明的建設管理水平,超額完成15個亮點片區路燈提升改造工作,城市道路明亮、夜景靚麗、夜色更璀璨。
3
漢江灣橋順利通車
全年建成通車主干道11條
2021年5月1日,武漢第七座跨漢江通道——漢江灣橋主線通車。
漢江灣橋全長約2.754千米,主橋長672米,主跨408米,橋面寬度達52.5米,是武漢首座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成的過江通道,是目前漢江上最寬和跨度最大的橋梁。
漢江灣橋通車后,漢江武漢段兩岸的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對二環線知音橋交通分流的作用明顯,便利兩岸沿線群眾的出行,推動漢江兩岸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2021年還建成友誼大道中段快速路1條,建成通車建安街、沙湖大道跨徐東高架、高新大道等主干路11條,全市重點區域功能性、結構性骨干道路加快推進。
4
設計雙年展成功舉辦
擦亮“世界設計之都”品牌
2021年11月1日,2021武漢設計日暨第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有著131年歷史的漢陽鋼鐵廠工業遺址如期開幕,以“本色·城市”主題,向全世界展示武漢設計之美,既是對英雄武漢城市本色的追溯紀念,也是武漢設計產業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時代宣言。
本屆設計雙年展在漢陽主展區設置工程設計、工業設計、文化藝術、創意大賽作品展等9大主題板塊。來自10個國家、30余個城市、600余家機構的設計作品參展?;顒悠陂g,線上線下參展人數達150萬余人,院士、大師、專家、教授紛紛登臺,武漢設計日已成為傳播設計知識的講堂。
目前,武漢正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建筑及其影響地段的傳統格局和風貌。該屆設計雙年展,恰逢其時,為武漢城市更新,特別是優秀歷史建筑、工業遺址保護利用帶來更多的設計靈感和智慧,讓“世界設計之都”品牌擦得更亮。
5
全力推動建筑領域綠色行動
竣工綠色建筑占比93.53%
2021年,武漢裝配式建筑已由試點示范轉向重點區域全面推廣階段。全年按照裝配式方式建造的建設工程面積不少于1200萬平方米,占全市新建建筑面積的30%以上。
同時,建筑節能穩步推進,全市建筑節能設計和竣工驗收階段標準執行率100%,新開工建筑節能建筑面積2325.6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513.14萬平方米。
綠色建筑跨越式發展,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100%,竣工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93.53%,全市累計獲得綠色建筑星級標識56個。
6
一大批城建重點工程開工
助推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
聚焦城市能級與品質提升。去年,武漢市城建局統籌推進一批重點工程順利開工建設。
光谷空軌正式進入實施階段。空軌旅游專線是光谷生態大走廊內旅游交通配套設施,全長約26.7公里,其中一期工程全長10.5公里,規劃布局6處站點,可與既有軌道11號線、快速公交(BRT)、地面公交及慢行系統一體化銜接。
過江通道方面,二七路過江通道(解放大道—沿江大道段)率先啟動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緩解武漢市中心城區過江交通壓力,促進“兩江四岸”均衡發展。
同時,開工建設白沙洲公鐵大橋兩岸接線工程,一段從白沙洲大道到正橋銜接處,新建高架全長2.8公里,另一段從江城大道到正橋銜接處,新建高架全長2.4公里,將極大地方便三環內白沙洲片區和黃家湖大學城片區居民的出行。
7
國內最大單管雙層隧道開挖
和平大道南延項目將串聯武昌古城
2021年8月29日,“和平號”盾構機在和平大道南延隧道段順利始發。
該隧道段采用單管雙層、雙向6車道公路設計,是目前國內首條雙向六車道的單洞雙層公路隧道,也是目前國內最大單管雙層盾構隧道,采用內陸最大直徑盾構機施工。
該項目全程全長3042米,其中1390米采用隧道形式,盾構機穿越隧道地處城市核心區,地層地質復雜,是國內施工技術含量和難度極高的項目之一,將避免對武昌古城、黃鶴樓等處的影響。
項目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將有效改善武昌古城交通出行條件、緩解中山路-白沙洲大道交通壓力,為武漢城市發展再添城市動脈。
8
“擦亮小城鎮”繪出美麗畫卷
打造25個美麗街鄉鎮
2021年,武漢市城建局按照國家、省、市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總體布局及指示精神,以鄉村建設行動為著力點,全面開展“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行動,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黃陂木蘭鄉、蔡甸索河已列入全省示范鄉鎮,經過高強度投入,鄉鎮面貌煥然一新。汪集美食一條街、徐古中心廣場、索河特色區塊等經過道路改造和環境整治提升,城鎮功能進一步加強,地域特色不斷彰顯。蔡甸區、江夏區等街鄉鎮示范亮點突出。
同時,武漢去年安排2.5億元市級村鎮建設專項資金,助推小城鎮功能提升,蔡甸索河、黃陂杜堂、東西湖慈惠、新洲舊街以及江夏海洋村的鄉村振興特色區塊項目有序推進。
在各新城區,“擦亮小城鎮”行動在6區49個街鄉鎮全面開展,打造25個舒適宜居、各具特色的美麗街鄉鎮,通過示范引導,為小城鎮建設發展提供樣板。
9
武漢城市體檢顯特色
實施“補短板工程”
2021年,武漢再度成為全國59個城市體檢樣本城市之一。
根據識別的短板和提升方向,武漢市城市體檢工作領導小組還對應2020年城市體檢得出的“五個短板”,提出生態健康城市、社區品質提升、安全韌性強化、綠色暢通出行、城市包容性提升等五大工程,共計60個項目,計劃利用3年時間實施“補短板工程”。
2021年落實“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機制,在開展滿意度調查的基礎上,對照住建部發布的65個城市體檢指標和武漢提出的3項特色指標,形成《2021年武漢市城市自體檢報告》,科學分析城市運行的突出短板和問題,提出工作對策,并強化成果應用,將體檢結論作為編制城市建設規劃、城市建設年度計劃和建設項目清單的重要依據。
武漢正積極推進體檢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強城市體檢數據管理、綜合評價和監測預警,為后續年度體檢提高制定建設利用計劃的效率打基礎。
10
城市韌性進一步增強
開工19.12公里管廊
一場疫情、一場暴雨,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推上考場,“韌性城市”成為高頻熱詞。
近年來,武漢市通過綜合管廊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不斷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2021年,武漢市新開工高新二路綜合管廊、軍山大道綜合管廊、和諧大道(平安鋪東路-灄水河東路)綜合管廊等5個綜合管廊項目,共19.12公里,超額完成10公里的年度目標。這一重要的“地下生命線”基礎設施,讓武漢這座超大型城市更具韌性。
全域推進海綿城市提質擴面,重點推進并完成了古田二路匯水區下游、漢陽沿江匯水區鸚鵡洲片、東沙湖匯水區董家明渠片、嚴西湖匯水區南港片、盤龍城匯水區等11片,共計51.82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
□統籌 武建 林永俊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琴 呂銳 黎先才 馬清妮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