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蔣朝常)1月13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邊銀丙先后來到武漢市蔡甸區中灣村和仙桃市張溝鎮紅光村、肖腦村,在田間地頭和大棚里指導菇農。
種植大棚里,大球蓋菇從土里伸出一個個呆萌的“小腦袋”。“現在氣溫很低,把遮陽網撤掉。大棚里溫度起來了,出菇就快。”“要注意通風。”邊銀丙教授一一為村民解答種植中的各種問題,并為他們支招。
大球蓋菇又名紅松茸、赤松茸,營養豐富,肉質鮮嫩。近幾年,邊銀丙教授帶領團隊,指導農民開展大球蓋菇冬閑田生態栽培。據介紹,試驗表明大球蓋菇能夠與中稻或中稻-再生稻實現周年輪作生產,栽培季節“無縫對接”。在中稻收獲之后,秸稈就地堆制發酵,就地整地、鋪料、播種、覆土和出菇管理,次年4月大球蓋菇收獲完畢,菌渣就地還田。
邊銀丙教授認為,稻菇模式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效合一”。大球蓋菇在秸稈轉化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降解作物秸稈能力強,菌渣可以作為良好的有機肥直接還田。另一方面,大球蓋菇栽培技術相對簡單,產量高,種植效益好,能夠“變廢為寶,點草成金”。大球蓋菇-水稻周年循環生產既保障了水稻播種面積,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又充分利用了稻區冬閑田和冬季農村閑散勞動力,提高農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