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必干
武警護衛孫必干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見習記者 黃佳琦
著名外交家孫必干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12日逝世,享年80歲。
孫必干,1941年6月生于武漢,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公派至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學習。先后擔任中國駐沙特阿拉伯大使、駐伊拉克大使、駐伊朗大使、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
退休半年后臨危受命
2002年10月,孫必干結束了擔任伊朗大使的工作,開始退休生活——“看看孫女,做做菜籃子工程,安度晚年”。
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爆發,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于戰爭前撤退。為了保持兩國關系的平穩過渡,我國準備派一個復館小組。外交部找到了已退休半年、諳熟中東地區事務的孫必干。
臨危受命,孫必干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表示,“這個沒什么可商量的,我接受這個任務。因為對于外交官來說,組織上叫你去做什么就應該做什么。”
成為中國第一位“帶保鏢的外交官”
據孫必干回憶,那時的伊拉克戰火紛飛,還有綁架、殺人、斬首等恐怖活動。武警北京總隊派了6名武警戰士保障外交人員的安全。孫必干成了中國外交史上第一位“帶保鏢的外交官”。
2004年11月,在伊拉克的孫必干接受采訪時介紹,“每天從早到晚我們都可以聽到槍聲,還有炮聲和飛機的轟鳴聲!有時候槍戰就在30米開外的地方進行!”他打趣自己的生活,“我們在槍聲中睡去,在炮聲中醒來。”
孫必干是中國外交戰線的一員老將,在長達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在上世紀70年代動蕩的也門,經歷了五次政變、兩次總統遇害事件;在80年代的利比亞,他經歷了美國重型轟炸機對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港低空轟炸;在90年代海灣戰爭期間,他體驗過利雅得面對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發射到離中國使館直線距離僅500米的驚險……
因解救7名人質“感動中國”
2004年4月11日,有7名中國人在費盧杰地區被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綁架。孫必干立即報告國內,并根據國內的指示開展了營救工作。
復館小組找了伊拉克的幾名部長和臨管會中與中方關系比較好的人員,安排中國外長李肇星與伊方外長直接在電話中就人質問題進行對話。孫必干開展民間外交,利用個人關系聯系宗教組織長老會,通過他們向綁架者傳話,并去當地電視臺用阿拉伯語發表講話,表示被綁架的中國人只是來伊拉克務工經商,呼吁放人。
通過多渠道綜合性的營救工作,7名人質在25小時后獲放,成為國際外交史上的經典。
在出使伊拉克期間,花甲之年仍游走在死亡邊緣的孫必干榮獲央視200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頒獎詞寫道:他于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游刃于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2004年,這個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讓他驕傲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