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吳昌華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肖顥
通訊員 高梓健
視頻剪輯 吳昌華 蕭顥
1月12日早晨,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昌大東門路口,見到武昌區交通大隊副大隊長熊志軍,他指著一道剛剛鏟除的斑馬線說:“這是昨天晚上剛鏟的。大東門交通精致化改造已經開始了。”
熊志軍介紹大東門路口精致化改造方案
武昌區位于武漢長江南岸核心城區,科教文化旅游興盛,商業貿易金融繁榮,又是機動車由江南前往漢口、漢陽的重要過境區域,加上湖泊、山體等因素阻隔路網,保障道路安全暢通任務較重,中山路大東門就是重要交通節點之一。近幾年來,武漢機動車保有量高速增長,一批重要市政建設項目興建,武昌交警全力以赴,有的放矢,不斷優化道路交通組織,持續打造精致交通,保障平安暢通。
大東門環島交通改善方案即將實施
“1月11日武漢中小學放假,今天車流量小了很多。”熊志軍告訴記者,大東門環島交通改善方案從廣泛征求意見到最終確定,經過了幾個月時間,中小學放假是開展交通設施施工的時間窗口。
熊志軍見頭盔掛在車把手上,幫助司機戴好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由于受到蛇山、洪山、沙湖、東湖的限制,武昌區唯一一條橫貫東西的道路是武珞路,唯一一條縱穿南北的道路是中山路、友誼大道,縱橫“唯一”的兩條大動脈,交叉點便是大東門。大東門路口地面層為環島,武珞路為高架橋、中山路為下穿通道,興建于上世紀90年代,迄今將近30年,這種立交形式已不能滿足目前的交通需求。
不僅如此,大東門路口1000多米范圍內,南北方向交通受到小東門路口和梅家山立交影響,東西方向涉及長江大橋和中南路路口,需要通盤考慮。熊志軍告訴記者,在不改變大東門立交現有結構的前提下,改善大東門交通,最經濟便捷的辦法是優化地面層環島。
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持續實地踏勘,熊志軍和同事們發現了妨礙通行效率的因素。熊志軍介紹,目前大東門環島通行的問題主要“空放”和“溢出”,機動車在環島外排長隊,環島內比較空,而機動車進入環島又不能順暢駛出;對于過街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未能高效率地與機動車協調通行。對此,確定了調整機動車道、施劃非機動車通道、優化信號燈相位和配時的方案,減少環島對機動車空放時間和空間,打通出環通道,減少行人和非機動車無效等候時間。同時,對中山路小東門路口、張之洞路路口和梅家山立交的交通組織方式也進行相應調整。
打造精致交通,就是要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系數,多年來,武昌交警孜孜不倦,改進、優化一直在路上。上個月,武漢市交管局評選全市十大精致路口項目,中南醫院周邊交通組織成功當選。
“警校家”讓送學私家車即停即走
武昌區是教育大區,區內中小學幼兒園超過200所,不少學校位于交通要道。從前,每到上學時,送孩子上學的私家車扎堆,學生家長為了把孩子送進校園隨意停車,不僅造成交通擁堵,家長、孩子在車流中穿行也很不安全。
經過周密準備,2017年12月15日,武昌區交通大隊在市交管局指導下,聯合武昌區教育局率先在武漢小學率先試點啟用“警校家”護學保暢新模式,校園門前面貌煥然一新。
“警校家”,是指交警、學校、家長三方聯動,在上學早高峰保障校園門前平安暢通的全新舉措。交警在學校門前劃設護學保暢區,上學時分,交警、學校老師、家長志愿者共同參與執勤,指引家長有序停車,拉開車門把孩子接下車、送進校園。家長無需下車,車輛即停即走,停留時間縮短到幾秒鐘。
2018年2月28日春季開學時,武昌區首批13所學校推廣“警校家”,交管大數據顯示,這些學校門前上學高峰時段的通行效率提升了88%,擁堵警情同比下降73%,因為停車扯皮、投訴明顯減少。
同年秋季開學時,9月14日,全市召開“警校家”現場推進會,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武漢市教育局、武漢市文明辦,以及各區交通大隊、教育局、文明辦負責人參會,水果湖一小進行了現場實景展示。
2020年5月20日,武漢高三、初三全面復學時,武昌“警校家”在全區200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面推行,徹底扭轉了早高峰校園門前的亂象。
“警校家”在武昌中小學幼兒園全面推行
隨著“警校家”逐步推廣,規范了“六統一”工作標準,即:統一護安保暢區域設置,統一護安保暢標志標識,統一護安保暢崗位職責,統一護安保暢指揮動作,統一護安保暢標準用語,統一護安保暢管理考核。
4年來,在市交管局指導下,在教育部門和區委區政府大力推動下,武昌“警校家”從試點到全區推行,效果十分突出,得到了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各界一致認可,成為武昌交通的一張名片。
首創借道左轉持續打造精致交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武昌交通大隊打造精致交通、讓“警校家”生根開花的負責人是熊志軍。武昌交通大隊負責人介紹,武昌交警隊伍中,劉五橋是永不疲倦的老黃牛,熊志軍也是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劉五橋在路面執勤、服務,熊志軍更多居于幕后“操盤”,為大隊和上級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早晚高峰交警必須在崗,普通民警輪流倒班。熊志軍告訴記者,他1994年參警,1997年入黨,1998年擔任武昌交通大隊一中隊副中隊長后,堅持早、晚高峰都在崗,每天早晨7點鐘之前到崗,過了晚高峰才下班,形成了習慣。自從2010年擔任一中隊中隊長、2011年任大隊秩序科科長,直到2018年初擔任副大隊長,這個習慣雷打不動。
熊志軍抱下坐在自行車簍里的孩子
秩序科管理的事項十分繁雜,大大小小的路口路段是否暢通,車道設置、交通設施、通行方式是否合理,電動自行車、行人通行秩序好不好,都是秩序科科長具體負責的事項。熊志軍說,之所以堅持早、晚高峰都在路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早、晚高峰時段道路交通流量最大,矛盾隱患最突出,只有現場觀察、親身感受,才能找到癥結,對癥下藥,坐在辦公室是想不出來的。
武珞路、中南路路口天橋改造方案
早在2015年11月份,楚天都市報曾報道,不少駕駛員在網絡社區發帖討論,吐槽一些路口的調頭車道不在最左側,“漂移”到最右側,甚至夾在中間,讓人犯暈。在武珞路丁字橋路口,右轉進入丁字橋路的車道也不在最右側,因為花壇隔離了主道輔道,右轉和直行車道交錯。中北路車家嶺路段也是如此,左轉兼調頭車道、左轉車道,夾在4條直行車道之間。熊志軍解釋,因為路口形狀、轉彎半徑的原因,改變調頭車道設在最左側的“傳統”,因地制宜設施車道,提高了路口通行效率,也越來越常見。如今,駕駛員已經形成了提前觀察車道指示標牌的習慣,很少有駕駛員“犯暈”。
2017年11月,武漢首條“借道左轉”車道出現在武珞路左轉進入中南路的路口:一條紅色的車道隔著護欄劃在逆向車道上,利用信號燈控制,讓左轉車輛借用逆向車道加快通過路口。
從前該路口電動自行車“漫天飛”的亂象,也借著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的東風得到根本扭轉。除了加強管理和宣傳教育,調整通行方式,讓電動自行車和行人有路可走,熊志軍也花了很大功夫踏勘調研。他介紹,為了進一步提高該路口通行效率,最近拿出了進一步改造過街天橋的方案,讓電動自行車和行人上橋過街,無需等紅燈,也更加安全。
打造精致交通,永遠在路上。對于熊志軍來說,這是他的職責,也是他的興趣愛好。
1月12日早晨,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武昌大東門路口,見到武昌區交通大隊副大隊長熊志軍,他指著一道剛剛鏟除的斑馬線說:“這是昨天晚上剛鏟的。大東門交通精致化改造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