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聶丹芬)“紅色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不拿工農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近日,在大別山紅廉文化教育基地,小小紅色講解員丁皓杰用稚嫩的歌聲向參觀人員唱出《紅色紀律歌》,贏得大家陣陣掌聲。
小小紅色講解員向參觀者講解紅廉故事。通訊員 供圖
麻城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策源地,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走出了王樹聲、許世友、陳再道等47位共和國將軍,境內紅色資源豐富,紅色遺址遺跡多達144處。
近年來,麻城市積極踐行“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結合清廉麻城建設,持續擦亮紅廉文化特色品牌,助推清廉文化縱深發展。
挖掘紅色資源 紅廉陣地傳清風
“紅色蘇區、紅色廉政”“鐵的紀律、鐵的執行”“烈烈風骨、巍巍風范”……走進大別山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一份份斑駁發黃的文件,一條條紀律嚴明的制度、一個個令人震驚的故事,瞬間讓人肅穆起敬。
黨員干部觀看視頻《紅廉光耀》。通訊員 供圖
“這是自己第六次來參觀,每次來每次感受都不一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司務長貪污20塊大洋就被槍決了,可見當時紀律的嚴厲。”來此參觀的該市醫保局干部戴江紅感慨道,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一定要慎用手中權力,嚴于律己、廉潔自律。
近年來,麻城市充分挖掘、整合紅色資源中蘊含的廉政資源,依托乘馬會館建成了大別山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挖掘大別山紅色文化中的廉政元素打造了大別山紅廉文化館,依托麻城首個縣委書記蔡濟黃故居等一批紅色遺跡遺址,打造清廉文化陣地20余處。
黨史學習教育期間,各地各單位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學習,平時這些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游人如織,每年近兩百余萬人前來接受紅色洗禮。
在注重有形遺產保護的同時,該市還加大對無形遺產的傳承,有效激活紅廉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先后出版發行了《麻城紅色記憶》《麻城革命歌謠》等數十種紅廉讀物,配套編寫了《紅廉大別山》畫冊,攝制了《紅廉大別山》專題片,通過展板、圖片、實物、視頻等,把無形的紅廉文化轉換成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有形文化,釋放出直觀有形的紅廉文化沖擊波。
厚植廉政土壤 紅色教育喚初心
“我沒有控制住自己的貪欲,濫用職權,以致釀成大禍。如今如夢初醒,悔恨終生……”在懺悔書中,被留置對象李某某深刻剖析了自己一步步走向犯罪的心路歷程。
“有段時間李某某一直保持沉默,消極抵觸,不愿交代違紀實質問題,案件一直無法突破,壓力很大。”據辦案人員劉某某介紹,通過參加支部主題黨日、民主生活會等活動,大家一起學習麻城紅廉故事、觀看警示教育片,重溫入黨誓詞,李某某逐步被教育感化。
“我愧對黨和組織多年的教育和栽培……感謝組織沒有忘記我這個墮落的黨員……我有罪,我交代……”面對黨旗,李某某泣不成聲,抱頭痛哭。
案件也得以順利突破。
紅廉資源不僅要重塑好,還要發揮其警示教育作用,堅定廣大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筑牢他們拒腐防變的思想根基。
麻城100余名黨校學員參加“重走長征路”體驗活動接受紅色教育。通訊員 供圖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與他們相比,現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難不值一提,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好群眾!”2021年11月12日,麻城百名黨校學員“重走紅軍路”,接受紅色教育,在乘馬紅軍廣場接受教育時,夫子河鎮干部謝穎有感而發。
一次次參觀學習,一次次接受精神洗禮,革命先輩們堅貞不屈的信仰、舍身取義的風骨、勇于犧牲的精神、艱苦奮斗的作風、嚴于律己的品質、親民愛民的情懷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做到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通過經常性接受黨性教育、參觀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活動,黨員干部作風轉變了,干事創業主動性增強了,老百姓反映問題的情況少了,信訪量也隨之下降了。2021年,我市信訪舉報總量同比下降10.5%,群眾對正風反腐的滿意度大幅提升。”麻城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彭伍亞介紹道。
堅持以文化人 廉潔意識入人心
“為保護好革命骨干王樹聲,‘紅軍干娘’周家姆寧愿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走進乘馬崗鎮中心學校,不少學生都可講出幾個紅廉故事。該校位于“中國第一將軍鄉”乘馬崗鎮,已先后培養出十幾批“小小紅色講解員”參與紅色故事講解,有效將紅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中,同時,通過“小手牽大手”反向促進家長接受紅色教育,推動紅廉文化漸入人心。
乘馬崗鎮乘馬崗村初心廣場。通訊員 供圖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針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該市將紅廉文化融入清廉文化建設之中,實施“雙五工程”,著力推進清廉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醫院、進景區,發揮好以文化人的作用,把“想講”和“會講”結合起來,把“想聽”和“愛聽”糅合起來,把“自己講”和“一起講”融合起來,讓麻城的“紅廉”“菊廉”“孝廉”等清廉文化弘揚傳播地更有朝氣、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如今,清廉文化在“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正潛移默化地浸潤廣大干部群眾的心田,激發著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