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先戴上手環。”家住武漢市青山區青惠居的吳聲英老人今年88歲,早晨起床先戴上特制手環,已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課”。
在青山區,每天都佩戴同樣黑色手環的老人,有數百人。
小小手環,有啥功用?“關鍵時刻,能救命啊。”提到手環,吳聲英感觸頗深。
去年11月18日晨起時,吳奶奶突覺難以起身,馬上按了一下手環的SOS呼叫鍵,電話很快接通。半小時內,服務平臺工作人員敲響了吳奶奶的家門,緊急檢查老人身體。
在青山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比例近30%,是武漢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區。
為推進“康養中心”產業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青山區構建“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探索“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智慧”手環遠程監控安全意外
吳奶奶佩戴的手環,是一款智能養老服務設備。在青山區東部片區的工人村、紅鋼城、青山鎮等32個村、31個社區,有200余位老人和吳奶奶佩戴著同款手環。
去年,青山區在武漢市率先試點,把“為自愿申請接受服務的青山區85-89歲的孤寡、殘疾、重癥或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支持服務”列為2021年度區政府十件實事之一。區政府購買服務,免費為這部分老人群體提供固定時長的手環呼叫、“三助一護”等服務。
“手環的主要功能包括一鍵緊急呼叫,實時定位,心率健康檢測。”武漢禾康智慧養老服務公司總經理趙曉峰說,“戴著手環的老人若遇緊急情況,按一下手環按鈕,就能一鍵呼叫家屬并接入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客服,我們根據定位,第一時間到達老人所在地。”
目前,根據政策條件,服務商上門走訪780人,簽訂服務協議712份,開展服務15222人次。
“現在社區很多老人都離不開智能手環服務。”趙曉峰介紹,當前,該平臺手環SOS應急響應每月達69次,家庭智能看護系統使用頻次每月逾3.7萬次。
送飯送藥進老人家門
智能手環的功能不僅限于緊急救助,上門助醫、助餐、助潔及遠程陪護,也能一鍵實現。
1月4日,南苑社區居民崔奶奶通過手環來電,預約普仁易維康養老服務中心次日上門幫助做衛生及理發。“之前看著家里臟,我又沒力氣收拾,現在可好了,按一下手環就有人上門幫忙打掃,還能送飯、送藥、測血壓,老方便了。”崔奶奶說。
助餐,為老年人送餐上門或代為購買食材、加工食材;助潔,為老年人提供住所清潔、洗滌衣物、物品整理等;助醫,為老年人提供上門康復理療、預防保健及其他醫療護理;護理服務包括洗漱、剪發剃須、助浴、進食護理(喂飯)等。
目前,青山區建成32個“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在半徑1公里左右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同時,開發區級智慧養老中心平臺,建立“智慧養老平臺—線下服務網點—老年用戶”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青山區還將建設區級(新集)康養中心。”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區級(新集)康養中心定位為醫養結合型康養中心,由養老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打造。“智慧居家養老的服務在青山將進一步擴大輻射范圍。”
社區“嵌進”養老中心
1月5日,青山區東興社區小型養老服務中心開張剛逾半年,已有7位社區老人搬進了這里,入住率達80%。
“家里沒有養老中心住得舒服。”去年8月,東興社區85歲居民曾奶奶剛被女兒接回家一周,就“吵著”要回社區養老中心。
東興社區85歲居民曾奶奶,搬進養老中心時還有些遲疑,“外面的人,能盡心盡力照顧我嗎?”
東興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在大華鉑金酈府小區門口,離曾奶奶的家步行僅5分鐘。
這里有專為老人定制的設施。中心建有上下兩層,根據老人生活需求,配有單人間和多人間、活動廳、獨立衛生間和康養室等。樓梯安有自動升降椅,由專人看護老人上下樓;衛生間內鋪上防滑墊,配上U型扶手、折疊浴凳;康養室備有理療床、烤燈,醫養結合護理老人健康。
在服務方面,24小時專業看護。“患病老人都離不開人。”東興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陳經理介紹,“我們為每位老人定制健康檔案,全天由專人陪護。此外,還會定期邀請醫院主任醫師前來義診。”
“這里的環境好、服務好,他們對我也好。我哪都不去,就擱這養老。”曾奶奶袒露心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芳婷 通訊員 肖繼偉 孫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