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中國美術經典作品,定格一個個珍貴歷史瞬間,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
眼下,正在湖北省檔案館舉行的“百年風華—美術經典中的百年黨史”,以激蕩人心的藝術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
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省檔案館、省文聯、咸寧市委宣傳部、中國科技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承辦的這項專題展,自上月開展以來,已接待了多批參觀者。
百幅經典 輝映百年壯麗航程
展丹青畫卷,溯輝煌歷史。該展覽以時間為序,共分4個篇章。其中,“人民解放”篇章充盈著革命激情、昂揚斗志,體現了獨具特色的紅色精神,“國家建設”篇章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時代風采和改天換地的英勇氣概,“改革開放”篇章則涌動著青春的氣息和向上的激情,“民族復興”篇章展示了黨帶領全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
據介紹,本次展覽作品大部分由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先生精選,兼有部分湖北知名畫家的代表作。“這些畫作的原件,大部分都在國家級機構珍藏,有的堪稱國寶。這次展覽根據高清電子版,適當縮放進行復制,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風貌和神韻。”省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經精心布展,這100幅畫作有序組合,薈萃呈現,構成了一個生動的故事長廊、藝術空間和黨史課堂。
從《武漢共產主義小組誕生》到《京漢鐵路大罷工》,從《南昌起義》到《轉戰陜北》,從《開國大典》到《香港回歸》……一幅幅畫卷,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勝利的輝煌過程。
“走進展廳,仿佛就走進了歷史,勾起了美好的記憶和強烈的情感共鳴。”帶隊前來參觀的湖北幼師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焦敏說,在欣賞的同時,也是在重溫革命故事,追尋革命初心,并為我們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振奮自豪。
傳世之作,散發不朽藝術魅力
展覽現場,以丹青畫卷的方式,詩意地呈現百年黨史,同時也為人們獻上了具有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精神文化之美。
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出自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大師之手,堪稱曠世經典;
油畫《遵義會議》以獨特的構思再現重大歷史瞬間,同時巧妙處理了復雜的人物關系,可謂獨具匠心;
國畫名作《轉戰陜北》的畫面上,雖然不見千軍萬馬,卻讓人有雄兵百萬藏于大山深壑間的感覺,立于險峰之上的毛澤東形象生動,氣魄非凡。
創作于1979年的木刻畫《百萬雄師渡大江》,場面恢弘,尺幅之大,套色之復雜,在當時絕無僅有;
《紅星照耀中國》畫中人物多達124位,其中102位是真實的中國革命人物,堪稱史詩性的集體群像;
表現“98抗洪”的作品《1998?夏》,構圖為兩座“山”字型的人群及“S”字型的洪水,形成強烈的節奏美與形式感;
創作于2003年的《我的祖國我的人民》,以抒情的彩墨語言,塑造了抗擊非典疫情中白衣天使的形象……
家住武昌的美術愛好者程佳興,在展廳里流連忘返,細細品味觀摩:“每一幅作品都令我震撼,感受到了藝術的不朽魅力,不愧是名家經典、傳世之作。”
愛國愛黨之情滿溢畫幅
走進省檔案館一樓展廳,徜徉在百幅畫作的長廊里,參觀者無不被波瀾起伏的畫面所感染,而畫面中的一線一墨,無不飽含著藝術家們濃濃的大愛情懷。
1949年4月,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布拉格和巴黎召開,國畫大師徐悲鴻飽含激情,揮毫創作了《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上聽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成為具有獨特文獻價值的名作。
大型油畫《開國大典》,作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早已深入人心,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
湖北是紅色的熱土,本次展覽中,有20件作品為湖北畫家的精品力作。《大別雄風—黃麻起義》的作者、青年畫家張聃,花了3個月在革命老區采風,當聽說黃麻起義犧牲烈士平均年齡只有21歲時,他震驚不已,創作激情如巖漿迸發。畫家熊天祥在創作《京漢鐵路大罷工》時,經常是一邊唱著《國際歌》一邊流著淚在畫,創作過程也是一場紅色精神的洗禮。
據介紹,百幅作品涉及120多位知名畫家,其中多人集體創作的就有26幅。一幅幅筆墨精、寓意深的佳作,滿溢著藝術家們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和熱愛。
“用藝術的形式展示百年黨史,形象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整個展覽就是一部生動形象的黨史學習教科書。”省檔案館研究館員王平表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農新瑜 通訊員 張益游 實習生 傅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