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汪彤 通訊員 楊子薇實習生 嚴夢雪
2022年元月19日,田頭的麥苗還是一片碧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小麥加代溫室,只見這里的盆栽小麥金黃燦燦,豐收在即。
俗話說,芒種時節麥收忙。這里的小麥為何臘月就豐收了?
“它們可不是一般的小麥,是我們正在篩選的育種材料。將來生產應用的抗病高產小麥新品種可能就出自它們。”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小麥科研人員朱展望博士期待地說。
農作物育種周期長。育成一個品種需要8到10年。育種家與時間賽跑,想盡辦法加代快繁,比如溫室加代技術。朱展望舉例,小麥在我省是越冬作物,生育期長達200余天。大田一年只能種一季小麥。有了小麥加代溫室,將剛萌發出幼芽的種子在冰箱內進行低溫春化處理,再種植在溫室內,就能省去漫長的“越冬期”,大大縮短生長周期。同時利用LED植物生長燈充當日光,使小麥正常或者更好地生長發育,一年繁殖3代,顯著提高提升了育種效率。這間20平方米的溫室是去年該所為提升科研條件而興建的,面積雖然不大,但對于提升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好鋼自然是用在刀刃上。記者注意到,每盆小麥材料都掛上了一個標簽。它們暫時還沒有名字,用其“父母”名字代替,也寓意著“強強聯合”的目標期待。如“中麥578/T10217”。朱展望介紹,“中麥578”是中國農科院選育的一個半冬性優質強筋小麥品種,“T10217”是團隊創制的一份高產抗赤霉病材料。他們希望兩者雜交育成的新品種,在保持抗病性的同時,抗寒性和加工品質得到提升。
記者看到,有的小麥麥穗上套著白色袋子。朱展望解釋,那是他們從大量種質資源中篩選出的高抗赤霉病材料,抗性與對照品種蘇麥3號相當。蘇麥3號是業界公認的抗赤霉病性最強又最穩定的品種,不少育種單位都把作為抗病親本。經功能標記檢測,這些材料不含有蘇麥3號的抗病基因Fhb1,很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白色袋子里的穗子是與感病親本做的雜交,用于構建遺傳群體,挖掘這些新的抗病基因。
去年以來,朱展望和同事在溫室內種植了400多盆小麥,既有剛進行雜交組配的“新組合”,也有經四五年篩選、遺傳性狀趨于穩定的“老搭檔”,既有瞄準市場需求的重點育種材料,也有用于科學研究的特殊遺傳群體。每一盆、每一株都受到科研人員的精心呵護。元旦過后,首季小麥材料豐收,大家開心不已。
朱展望說,材料收獲又是新的開始。他們還要把種子烘干,依據分子標記檢測結果和表型數據做好種植計劃,破除種子休眠,準備下一季的播種。過了春節,溫室麥子就又要抽穗了。“雖然繁瑣,但這些工作都是新品種培育和重要基因資源挖掘的關鍵環節。每一粒種子都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