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盧成漢
攝影記者 鄒斌
通訊員 殷莉紅 梁思敏
“要下大雪了,晚上不回家了。”27日晚10時,在武昌大橋清潔隊隊部,李紅梅給家人撥打了電話后,她不時望望天空,又不時地翻看手機中的天氣信息。她知道,一場戰斗即打響。
“雪中通行,雪后暢通。”獲得省勞動模范,有著19年的雪戰經驗的她,深知這8個字的份量,她開始忙碌起來。
測溫測溫
“每一小時,到長江大橋的中間測一次路面溫度。”27日晚11時左右,環衛工人劉大軍領命后,騎著電動車,拿著像秒表一樣的測溫表上了橋。他蹲在橋邊的人行道上,測量發現,此時的路面溫度僅4℃。
“繼續測溫。”李紅梅知道,這個溫度下,即使雪落下來,也會化成水。
一個小時,二個小時------5個多小時后,天空中飄起了雪花。李紅梅察看天氣狀況,發現溫度仍在3℃左右,而橋上的風力為微風,雪花落下,不可能結冰,“如果刮起5級北風,橋面溫度可能降到0℃,就會結冰。
“改成半個小時測一次溫度。”她向劉大軍提出,及時向武昌城管融雪防凍指揮部報告測溫數據。這個數據,是調度撒鹽融冰的決策依據之一。
1月28日凌晨4時50分,溫度表顯示,長江大橋橋面溫度降到2℃,當時刮起了北風3級。武昌城管融雪防凍指揮部調度全局參戰環衛工,及時撒融雪劑、易結冰點位,鋪設草墊。
幾分鐘后,撒布車輛上橋撒融雪劑。
5時許,雪花越下越大。李紅梅不放心,她上了長江大橋,自已動手測溫,表上顯示:1℃。
融雪除冰
“馬上調大家伙上橋撒鹽。”她口中的“大家伙”,就是剛添置的除雪融防凍神器,車輛前面裝有4米寬的鋼滾刷,比一股車道還寬,車后面可以撒鹽,一次可容納20噸鹽,是一般撒布車的2倍多。
“大家伙”停在離長江大橋不遠的大東門立交橋下,駕駛員是熊華明和蔡永祥兩位師師傅,他們合衣在車上待命。接到指令后,他們開著車,僅用幾分鐘就趕到橋上,來回撒了兩次鹽,融雪效果十分明顯。
“沒有結冰,我就放心了。”早上6時許,李紅梅這才放下了懸著的心。
這時,參戰的環衛工報告稱,梅家山人行天橋與宏基人行天橋橋面出現結冰現象。這兩座人行天橋,行人較多。李紅梅聞訊,調動8名環衛工立即撒鹽融冰。融雪鹽早已備好,不到半個小時,將鹽撒了下去。天橋上的的冰已融化成水,環衛師傅們隨即推水保持干凈,讓市民平安上班。
2號線地鐵武昌火車站和首義南路地鐵口,為防止乘客滑倒,李紅梅安排隊員鋪設200多個草墊。
決戰決勝
28日中午時分,一夜未眠的李紅梅,放棄了補覺的打算。
“凌晨的一場雪,只是它的先頭部隊。”李紅梅說,真正的決戰,在29日凌晨2時至9時。根據天氣預報,這個時段,下的雪更大,而且氣溫都在零度及以下,“雪落下來,容易堆積成冰。”
事實上,武昌城管負責人也意識到這場雪戰的決戰就要到來,雖然前期在人員、物資、機械上準備充足,但此時,指揮部再次調來兩臺平板車和一臺鏟車,加快“糧草與彈藥”的補給,以備決戰時,戰之能勝。
28日下午2時許,300多噸融雪鹽與1萬條草墊裝車完畢,隨時可以開拔;440多名參戰隊員,車上和值班室內24小時待命,吃喝不離車,一切準備就緒。
李紅梅將“指揮所”前移到武昌大東門立交橋下,手握著手機,密切關注著氣溫和雪情。
“我有信心打贏這場雪仗,因為裝備更加的精良,士氣十分高漲。”李紅梅說,她與同事們的目標是“雪中通行,雪后暢通,讓市民安全出行,城市井然有序。”
“要下大雪了,晚上不回家了。”27日晚10時,在武昌大橋清潔隊隊部,李紅梅給家人撥打了電話后,她不時望望天空,又不時地翻看手機中的天氣信息。她知道,一場戰斗即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