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成熔興、通訊員吳曉、趙銀斐)1月17日在湖北省暨武漢市2022年世界濕地日活動上,《武漢市天興洲沙灘生物多樣性成果報告》同步首次發布。
天興洲是長江武漢段最大江心洲,洲灘面積17.9平方公里,生態原真性保存較好,是武漢腹地的一片重要濕地,也是長江鳥類遷徙、魚類洄游的重要生態廊道。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委托市觀鳥協會,按照國家《區域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首次對天興洲開展為期一年的沙灘生物多樣性調查。
這次調查的范圍為天興洲外圍洲灘,包括天興洲防洪堤以外的所有陸地及水陸交界部分,內容分為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獸類、維管束植物、昆蟲6個類別。報告顯示,共收錄到鳥類23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包括黑鸛、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黃胸鹀;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6種,省重點保護鳥類48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14種,獸類12種,維管束植物182種,昆蟲類282種。
調查結果表明,天興洲生境以洲灘為主,森林主要是用來防風固沙的人工林,和其他濕地保護區相比,其生態系統較為單一,生物多樣性等級一般。但天興洲的鳥類很多,是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洲灘鳥類尤為豐富。
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介紹,每年秋冬枯水期,天興洲灘涂大面積露出來,為鳥兒提供了棲息地,四周環江又提供十分豐富的食物,特別受以魚為主食的黑鸛、鸕鶿、中華秋沙鴨,西伯利亞銀鷗等涉禽、游禽的喜歡。特別是黑鸛,已經被觀測到連續8年在天興洲越冬,今年觀測到的最大數量是38只。每年夏天,這里又會迎來白額燕鷗、環頸鸻等夏候鳥,它們喜歡將鳥蛋產在沙坑里,十分有趣。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經過調查,初步摸清了天興洲生物多樣性“家底”,為下一步的保護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截至目前,3處野生鳥類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均已完成。接下來,他們在繼續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將充分發揮天興洲的地理優勢,挖掘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