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項目管理人員正在演示BIM建設管理平臺。
防水防滲的“雙重玻璃罩”,一旦產生裂縫,可第一時間自行愈合“傷口”;全流程BIM建造技術,如建筑的“孿生兄弟”,可實現工程可視化,并行使調節、管理功能……這是華中目前規模最大的地下車庫聯絡道工程——武昌濱江地下環路項目的“天賦異稟”。
已進入地下結構施工階段的中建三局武昌濱江核心區地下空間環路(二期)工程EPC一標段項目,可謂“大腹便便”,其南至武車一路、北至徐家棚大街以北,建設內容包括3公里主線及匝道,19個地塊車庫接口,串聯2.3萬個停車泊位,有13條匝道連接地面市政道路,建成后,將串聯起周邊大型商圈、住宅、公共人行步道和停車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交通“大根系”。2月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于臨江大道與和平大道之間的該項目,感受智慧化建造帶來的新體驗。
給工程造個“孿生兄弟”
“盤根錯節。”在接到任務的剎那,該項目總工邱昌感到并不輕松。由于工程都在地下進行,且道路縱橫,結構復雜,這給施工帶來巨大挑戰。
“通俗地說就是需要完成大量‘暗箱’里的工程,難度陡增。”項目負責人蔣少武打趣道。建設者們想到了一個新奇的辦法,使用BIM數字化技術,給項目造一個“孿生兄弟”——虛擬的“云上模型”,它是工程的電子克隆版,可以隨著工程“實時生長”。
邱昌自豪地說,雖然,項目在深約10米的地底空間內,但借助“孿生兄弟”,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可控。這個BIM建設管理平臺,果然不負眾望,集全景3D、協同辦公等11項功能于一體,管理人員可隨時通過手機APP和電腦端口登錄后臺,將現場施工進展盡收眼底。
“小到每根樁基的長度、施工時間,都可以‘秒查’。”邱昌輕點鼠標,隨著模型放大細化,基坑中已完成的一處鉆孔灌注樁型號、成品日期、驗收日期等都一一呈現出來。
更為神奇的是,這個“孿生兄弟”還搭建了“CT問診平臺”,碰到質量不過關的地方,鐵面無私地指出來,督促整改,有效提升項目管理效率。
“雙重玻璃罩”自愈裂縫
如此復雜的地下工程施工,注定不是一帆風順。在該項目地下環路最北端距長江堤岸直線距離不到100米的地方,豐沛的江水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考驗。
邱昌說,基坑正處于長江一級階地處,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粘性土、粘性土夾粉土、砂土層,地下水豐富且水頭受長江水位控制,年變幅較大。幾經論證,采用常規防水工藝行不通,極有可能后期發生滲漏、垮塌的危險。為破解難題,該項目技術團隊艱難攻關,最終敲定了一個防水防滲的“雙重玻璃罩”方案。
建設者們首先在基坑外圍進行水泥土攪拌樁止水帷幕施工,隨后,在基坑底部以下約5米的空間,打入環環相扣的攪拌樁進行隔水加固,基坑五面圍封,形成第一層“玻璃罩”。接下來,項目在主體結構防水混凝土施工時,添加高性能水泥基滲透結晶防水劑,形成第二層“保護罩”。這個防水劑“身懷絕技”,可以在裂痕產生的第一時間,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晶體,自動填充裂縫。
蔣少武笑著說,該工藝以結構自防水取代了傳統外包防水,一方面克服了臨江建設區域強滲透、高承壓的不良地質條件,也節約了施工周期,方便了運營管理。
安全帽長出“千里眼”“順風耳”
小小安全帽長出“千里眼”、“順風耳”,看得見周邊的危險,聽得見工人的求救。在現場,一個個裝備先進的安全帽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由于項目施工線路長、人員流動大、周邊環境復雜,安全管理難度大,我們決定在安全帽上裝上‘雷達設備’。”項目安全總監李洪周說。
“過去,判斷工人是否遵循安全生產規則,常用是通過管理人員的眼睛去‘巡邏’。”李洪周解釋,但這顯然是個笨辦法。科技的革新,讓工地變得智慧起來。現在,采用人員定位系統,在施工現場設置基站,通過安全帽上的定位標簽,系統每兩秒鐘就可以自行實時采集工人的位置信息,并傳導給項目總平面臺。管理人員通過手機或電腦端,可實時查看作業人員分布及信息情況,包含人員定位、軌跡回放、危險時段預警等,如同給工地安全管控裝上了“千里眼”。
“看著工地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們心里更踏實了。”在工地打拼了30多年的工友劉師傅笑著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蔓 曾莉 通訊員 張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