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看視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翟巖
“硫化氫濃度3毫克每立方米,一氧化碳零、氨氣零……”
2月3日,漢口鬧市區的黃孝河路與二環線交匯路口,圍擋內的黃孝河——機場河流域綜合治理重點工程仍在趕工。
地上,值班人員緊盯著“有限空間智慧管控操作平臺”屏幕上的數值。地下暗涵內,一個班組的6名工人正在緊張作業。
暗涵內危險伴隨。施工人員的身后,一臺身兼數職的隨動預警巡檢機器人正在保駕護航。
井下放哨,“眼”亮“鼻”靈
順著施工步梯走入地下5.4米深的暗涵,令人窒息的腐臭氣撲面而來,腳下是污黑的污水,頭頂滴水不斷。
“暗涵共三格,單格寬5.2米、高3米,已使用30多年了,淤泥最深1米多,漏水嚴重,亟待修復。”黃孝河——機場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工程項目總工程師吳志炎介紹,2020年8月啟動的這項工程,旨在修復64.2公里的管道、暗涵,其中暗涵29.4公里。
6名工人戴著口罩,在暗涵內壁涂抹著防水防滲的改性環氧材料,望著身邊的機器人,他們說:“有它盯著,心里很踏實。”
地下涵洞時常充斥高濃度有害氣體,而瞬時來水也時時威脅著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吳志炎說,相比以前的人工監測,機器人“放哨”安全保障更全面、更及時。
隨動預警巡檢機器人,吊在暗涵上方墻壁的導軌上來回巡查。它高約30公分,“眼睛”是可360度轉動、精度達到星光級的監測攝像頭。它的“鼻子”也很靈敏,鐵盒“肚內”集成的多種傳感器實時監測著氧氣、硫化氫、甲烷、一氧化碳、氨氣等5種氣體的濃度,當數值超限或上升速度過快時,就實時預警。
“它還是個大力士。”吳志炎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透露,它能拖拽120公斤的物體。一旦發生人員昏迷等緊急情況,可讓機器人搬運至涵洞口施救。
暗涵內,機器人漸挑大梁
疏浚、修復暗涵,不但有巡檢機器人,還有諸多“神器”助力。
原來,“有限空間安全作業智慧管控系統”中還有“四竅”,即四個可轉換、以便調節暗涵內空氣的通風、送風井;來水擋板,高強度鋁合金制成、能防瞬時涌水;智慧門禁,管控進入暗涵作業人員身份等。
“這是中建三局綠投公司自主研發的設備和系統,業內首創。”吳志炎自豪地說,他們正著手升級系統,采用無人機取代巡線小車在涵道內巡檢,新增人員自動跟隨、人體健康狀態監控等功能,還計劃將系統與設備集成,變成車載式系統,實現隨用隨走,落地就能施工。
“密閉空間內作業極易發生群死群傷,引入機器代人是大勢所趨。”吳志炎介紹,目前,前期探測技術已經成熟,水下探索機器人可以探測管涵壁的裂縫等;施工階段已開始嘗試采用自動清淤機器人。該公司還專門組建了智能裝備分公司,正在研發集配料、攪拌、泵送、噴涂功能于一體的自動噴涂機器人,用于暗涵墻壁修復。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關鍵在管網。在吳志炎和同事們看來,城市管網維護、污染治理工作量越來越大,例如機場河暗涵已經規劃今后或每五年清理一次。作為專業團隊,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將研發、引入更多現代化裝備,致力維護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