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團隊在研發中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 張學敏
“今天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我們這顆衛星數據一切正常,準備12日下午星箭組合。”10日晚,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金光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武漢大學研制的“啟明星”微納衛星,計劃2月27日發射。這顆衛星與此前發射的“珞珈一號”衛星不同之處在于,它的主要研發工作由武漢大學等多家單位在校學生完成,將為湖北水體環境監測提供預警服務,并成為集科研與應用一體化的空間實驗室平臺。
1 小個子有大功能
金光教授介紹,“啟明星”衛星是我國首顆可見光高光譜和夜光多光譜多模式在軌可編程微納衛星。微納衛星是指體積和重量最小的衛星,“啟明星”衛星整星重量約為19kg,不到小型衛星“珞珈一號”的一半,但它集成的功能卻很多。
“啟明星”衛星是三軸對地遙感衛星,運行在距地球表面536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上,衛星上搭載了三種主要載荷,白天能夠獲取32譜段高光譜地球表面地物影像,夜間能夠獲取8譜段夜光地球表面影像及紅外白晝遙感影像,它將主要服務于湖北地區、兼顧長江流域。
金光說:“湖北是千湖之省,是長江大保護的重點區域,這顆衛星能夠‘看清’水體主要污染物,為水體環境監測提供預警、對水體保護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用它采集的夜光遙感影像是彩色的,可以更好地用于分析城市燈光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把衛星做小、成本做低是趨勢,因此集成多種功能更為不易。”金光介紹,“啟明星”衛星研發團隊攻克了衛星一體化設計、載荷研制、姿態控制等難關,最終的研發費用僅約500萬元,做到了效益最大化。
2 學生是研發主力
“武大遙感學科排名全球第一,但以往我們研究的數據多來源于外國衛星,因此才有了自己研發衛星的想法。”金光介紹,“啟明星”項目由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牽頭,以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北珞珈實驗室等在校學生為研究主體,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有關院所的學生也參與了研制。
為培養遙感領域復合型人才,該項目從2019年啟動之初就決定讓學生當主角,共有從本科生到博士后在內的50多名學生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研發如此復雜的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都非常少見。”金光說。
我國首顆“學生造”衛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研發的“紫丁香二號”衛星,于2015年9月20日發射升空。
據了解,“啟明星”衛星今后將成為武大師生的“空間實驗室”,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測控和在軌試驗,全面熟悉掌握衛星相關技術及應用。同時,該衛星的數據不做商業用途,將無償向全球提供遙感數據,提升湖北省的科技影響力。
3 武大還將造更多衛星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啟明星”衛星的設計、集成、試驗等多項工作,均是在武漢大學校內完成。
2018年底,武漢大學宇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揭牌成立,目前已擁有制造小衛星和遙感儀器的條件和科研團隊。
“今年春節我是在文昌度過的,為的是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目前,它的測試一切正常,正等待裝配。”金光說,如天氣條件允許,這顆衛星計劃于2月27日和其他多顆衛星一起,隨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同發射升空。
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武漢大學今后還計劃發射“珞珈二號01星”“珞珈三號01星”“珞珈三號02星”等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