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通訊員 張雅麗 禹書婕
“各位鄰居新年好!現需對家中有無從外地返漢和即將返漢的人群進行排查統計,請各位積極參與接龍,如家中有人從外地返漢和即將返漢的,請填寫小程序。”虎年開工后,家住武漢東湖高新區九峰街華誠里社區的居民劉艷紅,又迅速投入了工作狀態。
劉艷紅在公司是工程師,在家里是小孩的母親,在社區又是志愿者和樓棟長。工作生活中的多重角色,讓她雖然有點忙碌,但感覺比較充實,這位新光谷人切實體驗到家的感覺。
居民從旁觀者變身為志愿者,積極投身社區共建共治,這只是九峰街10個社區響應光谷“社區治理十條”政策后的可喜變化之一。
黨建引領,多元共建,居民參與,機構獻智,空間治理……在美麗的光谷之心,基層社區治理服務,涌現眾多新“峰景”,正在為光谷這個“向往之城”爭創更多“向往社區”。
黨建引領誕生“合唱指揮家”
舉辦一場音樂會,得有一個“合唱指揮家”。同理,做基層社區治理,離不開街道以及社區里的“總指揮”。
華誠里社區居民的學歷和收入普遍較高,由于工作比較忙,起初較少與社區工作人員互動交流。“有些業主不太歡迎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最開始舉辦社區活動時,居民普遍參與不多。”華誠里社區黨委書記程萍介紹,社區剛組建籌備時,黨群服務中心沒有交付使用,基層黨組織還未建立完善。
完善黨組織功能架構,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借助兒童友好型活動平臺,聚合社區和居民黨員的力量,吸納他們率先參與進而服務社區治理,成為該社區做治理服務的首選路徑。
借助兒童友好型活動平臺,吸納黨員率先參與社區治理
2021年4月,社區黨組織從黨支部升級為黨委,黨群服務中心也于5月正式投用。程萍透露,社區黨委將黨群服務中心三樓的圖書室,作為親子活動主陣地,與社會組織合作,根據時間節點和居民需要,推出各類主題活動。
去年社區凡是舉辦親子活動,首先鼓勵黨員家庭帶上孩子參加,逐漸帶動更多黨員、普通居民群眾加入,直至他們成為社區治理服務者、志愿者,參與程度不斷持續和深入。
社區舉行樓棟長見面會
接下來,社區黨委團結從親子活動中脫穎而出的黨員服務者、組織者,還有熱心居民,常態化召開黨建引領下的黨員、居民和物業“三方聯動”會議,做到民事民議、民需民提,做到居民小需求及時滿足,大訴求及時上報、推動解決。
程萍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在疫情防控、“我為群眾辦實事”便民服務中,在整合社區治理共建資源,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服務熱情等方面以及在解決青少年活動場地缺乏、小區硬件設施升級等問題上,黨組織里的每一位黨員都蛻變為能量滿滿的“頭雁”。
不單是華誠里社區,在九峰街其他社區的工作中,都在堅持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
例如德欣里社區3年完成30余個“微改造”項目,得益于社區黨組織和“大黨委”成員全力推動。明暢里社區去年以“樓棟文化”打造為重點,促進社區、商鋪資源、志愿者、共建單位等多方參與聯動,形成基層黨建引領還建小區治理的可行經驗和做法。
多元共建奏出“服務交響曲”
在九峰街,黨建引領、“大黨委”聚力的社區治理外部資源整合模式,為民生服務的“需求清單”帶來“解決方案”和多元共建效果。
例如,在華誠里社區,根據小區實際情況,光谷金控集團、華大天童朗詩里程幼兒園、漢口銀行高新大道支行等“大黨委”成員單位根據“需求清單”,有針對性地整合資源去解決。
光谷金控集團在社區開展防范非法集資宣講活動
該社區平均每月至少舉辦兩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親子·智慧課堂”黨建品牌活動,旨在提升家庭發展能力,促進親子關系和諧融洽,為營造和諧社區奠定基礎。
為支持社區青少年活動空間運營,“大黨委”成員單位光谷金控集團先后和社區聯合開展10余次活動,捐贈1400余冊圖書,極大完善兒童友好社區服務體系。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光谷金控集團每個工作日都會安排黨員參與。去年全市組織開展全員核酸檢測時,光谷金控集團每日增派下沉黨員4-5名,第一時間支援社區工作。
參加社區共建的還有小“志愿者”。2021年重陽節當天,華大天童朗詩里程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走訪慰問活動。他們來到朗詩里程小區82歲陳文光老人家中,一進門便讓家里的氣氛瞬間熱鬧起來。小朋友們為老人表演節目,逗得老人家喜笑顏開。這些小“志愿者”,也是社區治理服務帶給老年人的“開心果”。
針對居民的普遍需求,去年7月始,漢口銀行高新大道支行走進華誠里社區開展共建單位送服務上門活動,在家門口集中為小區居民辦理第三代社保卡換卡、新用戶制卡等事項。
漢口銀行高新大道支行送服務上門
“眾多共建單位力量的加入和支持,在我們社區治理的大舞臺上,合唱著一首‘服務交響曲’。”程萍說,多元力量共建社區,是值得復制的社區治理經驗。
在九峰街其他社區,例如星光里社區與中建三局、小米武漢總部的互動,明暢里社區與東湖高新區建設局、武漢生之源公司等7家單位組建“大黨委”朋友圈,景源里社區與共建單位人福醫藥推出的“智慧健康社區行”老年人送藥服務,仁尚里社區打造兒童安全空間,處處都有共建力量的身影。
居民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
社區居民從最開始的旁觀者,到參與者甚至志愿者的角色轉變,動力是什么?
華誠里社區朗詩里程小區業主劉艷紅的經歷,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她是光谷一家生物公司的研發工程師,2015年來到光谷,后來定居在這里,成為二孩媽媽。從加入社區的孕媽媽微信群開始,她就一直沒有退群。轉型為備孕和帶娃的“過來人”后,她開始在群里熱心解答更多準媽媽、新手媽媽的各種咨詢問題。
劉艷紅的這種熱心,還延伸到社區其他服務領域。小區成立業委會,她是朗詩里程首屆業委會成員。社區征集樓棟長,她報名當選,往往是下了班就回小區“上了班”,推進電動車棚建設、上門收集居民意愿,有時候甚至要占用照顧孩子的時間。
“在很多業主群里,她當起社區專屬的‘線上客服’,凡是居民問到有關社區防疫、周邊生活配套等信息,她都第一時間熱心解答。遇到不懂的,先向社區確認或者自己找到答案后再回復。”
華誠里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閆轉調回憶,2018年自己負責計生服務時建了一個微信群,通過對群成員聊天記錄的粗略統計,劉艷紅解答的內容就達到了上千條,算上其他群就更多了。
劉艷紅說,自己是新武漢人,想通過參與社區的活動,認識更多有共同特征的人,一起提高生活品質,需要與被需要,至少沒有“漂”在光谷的感覺。
還有汪忠艷、楊兵等更多社區居民和黨員,熱心帶頭參與社區事務。汪忠艷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朗詩物業提供消防、安全方面的指導。楊兵在朗詩里程小區6棟電梯維修期間,為申請使用住房維修資金多次奔波于房管局、物業科等部門。
而正在小區推廣的鄰里驛站,先是由小區熱心居民發起,隨后很多居民一起來建設,搬東西、做衛生,輪班管理,有的甚至還把家里能用得上的東西都拿過來了。
小區熱心居民發起、一起建設鄰里驛站
“我們是社區治理的受益者,也應該成為社區治理的踐行者,要不就無法持久受益。”去年9月份,60歲的沈阿姨報名參加同安里社區“平安志愿者隊”,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同樣的初衷,王店社區心雅劇社的幾位“臺柱子”自己編文藝節目,支持街道開展打擊傳銷、文明創建等工作。仁尚里社區,三孩媽媽占丹丹,當起了“四點半課堂”和暑期活動值崗家長,自家孩子也在這里玩、學。
專業機構擔當服務“智囊團”
黨建引領,為基層社區治理單元帶來的不僅僅是幾家共建單位、幾十人的下沉黨員隊伍,還有一整套的頂層設計組合拳,以及專業型的服務團隊。
去年7月份,東湖高新區發布“社區治理十條”政策,目標是通過強化黨組織資源整合功能、提升基層服務水平、培育市場力量、創建特色品牌等舉措,拿出真金白銀,建強人員配備、引入社會力量,打造生活圈、工作圈、文娛圈“三圈融合”的未來社區、國際社區。
在此背景下,包括人民信產、南風社工等機構在內的一批源自一線城市的優秀社區治理服務組織,紛紛來到武漢設立分支機構,專業人才回漢帶來先進經驗,催生光谷社區治理新氣象。
人民信產是東湖高新區聘請的第三方機構,主要參與小區業委會督導孵化,對社區所轄小區成立業委會進行全程指導。目前華誠里社區的光谷創新天地小區對于成立業委會需求最為急迫,該機構已多次來到社區,與居民面對面溝通解答相關情況。
專業服務機構指導社區治理開展
他們發現,在社區解決小區前期遺留問題、支持小區成立業委會等方面,黨員積極分子、社區志愿者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業委會成立的過程,也是貫徹黨建引領的過程。”該機構代表孫啟波建議,要讓業委會“黨員化”,讓黨員亮明身份,做到敢管敢監督,積極履行責任。
此外,同安里社區邀請南風社工指導組建了由社工、黨員和居民構成的平安志愿者隊伍,并探索出社區“1+1”的工作經驗:1個社區志愿者隊伍平臺,1個“時間銀行”抓手。這里正在形成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
武漢博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走進明暢里社區,擔當“智囊團”,巴濤平、余璐2名專業社工正式進駐。他們根據明暢里社區公共服務空間利用率不高、居民自治意識較弱、文化氛圍有待加強等實際情況,與社區一起推出了“睦鄰文化”主題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這個社區還導入了華夏理工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團隊。該團隊負責人王磊說,他們在服務社區的過程中感受到,有了專業機構參與社區治理,治理成效更加明顯,居民主人翁意識更強,更加主動地融入社區治理。
頂層設計爭創“向往之城”
2月16日,東湖高新區召開2022年工委(擴大)會,吹響奮進號角,動員全區聚力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
其中,該區提出,要打造產城融合、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向往之城”。城市功能品質持續優化升級,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更加智慧精細,黨建引領網格化社區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科、產、人、城深度融合,形成八方英才“慕名而來、紛至沓來、近悅遠來”的磁場效應。
而九峰街集街道10個社區在前期的社區治理實踐證明,光谷“向往之城”目標的實現,需要有賴于頂層設計、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專業服務、多方共建以及居民參與,需要有主心骨,需要打組合拳。
光谷188國際社區
據了解,光谷“社區治理十條”發布后,九峰街在運用政策工具解決社區居民所盼所急的同時,還在做“慢作業”,即邀請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東湖分院、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專家團隊,基于覆蓋街道所轄全部社區的“體檢”調查,組織開展以黨建引領、空間規劃為底座的《九峰街道社區治理創新與品質提升規劃》編制工作,探索社區治理創新長效機制。據悉,前期研究成果,已于今年1月份出爐。
九峰街主要負責人表示,作為高新區管委會駐地和光谷的中心街道,在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助力打造“向往之城”的新賽道上,街道將堅持規劃在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強化黨建引領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緊密結合,著力改善區域功能品質,促進產、人、城的有機融合。
下一步,九峰街將以滿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等各類需求為目標,將生活圈規劃作為社區治理的空間支撐和有效抓手,締造多方參與的社區治理共同體,讓居民群眾享受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優美的居住環境、更優良的生活體驗,形成吸引更多人才近悅遠來的樣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