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工地。(通訊員 鄒小民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鄒小民
名稱
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
簡介
荊門—武漢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總投資65.35億元,包括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荊門100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以及荊門—武漢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程。
該工程是華中“日”字型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提升對武漢市供電能力,還有利于提升省內西電東送通道送電能力,保障陜北—武漢特高壓直流工程送電能力充分發揮,是湖北“十四五”時期電網提檔升級的重要節點性工程。
作為這條線路的落點,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是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今年底建成,達到系統帶電條件。
不起眼之處精心打磨
2月23日,位于新洲區倉埠街的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工地復工5天,100多名國網湖北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員已經忙開了。“還有工人在陸續進場,今年施工最高峰時,將有近400人一起勞動。”項目經理乾俊說。
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站址長480米、寬310米,全站分為1000千伏配電裝置、主變壓器及110千伏無功補償裝置、500千伏配電裝置三大區域。每個區域開挖的黃土上鋪著綠色的防塵網。放眼望去,基坑開挖、鋼筋綁扎、模板安裝、砌體施工、鋼構件吊裝等8個作業面都有人在忙碌。
工地上,6座高達70米的鋼制1000千伏構架已經搭好,長達300米的500千伏GIS廠房鋼結構正在吊裝。“升降車上人員嚴防高空墜物,地面人員注意起重傷害。”吊裝負責人江凡每天要對15名人員開展吊裝技術交底,布置任務、提示風險和安全注意事項,通過手機APP,把人員信息登錄進e基建、安管和人員軌跡系統后,帶領作業人員用硬質圍欄把吊裝區隔離起來,并檢查吊車接地是否規范。
精細施工同時還要高效,江凡有著20年吊裝經驗。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是他參與建設的第四座特高壓工程。春節前,就是他指揮260噸履帶吊車,完成了1000千伏構架吊裝任務,原計劃25天的工期提前10天完成。
在主變壓器安裝位附近,一名工人蹲在地上,用拋光機打磨一片嵌在水泥地里的方形鋼片。這樣的鋼片共有幾百個,沿路排成兩排,一直延伸到主變壓器安裝位前。工人將其表面打磨平整,再刷上灰色防銹漆。
“這些是準備安裝變壓器運輸軌道的基座。”乾俊介紹。站內的4臺變壓器都是上百噸的精密設備,將來要通過地面上鋪的軌道緩緩到位,為盡可能消除顛簸,軌道基座就要打磨得非常平整。
“華中區域領先 國網第一方陣”,這是工地上的標語。對于不起眼的軌道基座都要如此打磨,顯然,工人們正在用行動將口號變為現實。
今年湖北特高壓建設依然火熱
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旁邊,是±800千伏武漢特高壓換流站,這是陜鄂±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的受端站,去年已啟動送電。
陜鄂±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跨越1000多公里,每年可向湖北輸送電力400億千瓦時,極大緩解湖北及周邊區域的負荷增長需求。
荊門—武漢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為陜鄂±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將提升對武漢市供電能力和省內西電東送通道送電能力。因此,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早日建成就顯得越發重要。
據了解,武漢1000千伏變電站主體工程自2021年10月1日正式開工,截至目前,全站共澆筑了2.2萬立方混凝土,使用了2480噸鋼筋,土建施工已累計完成38%,預計年底系統具備帶電條件。
時間不等人,工人們都自覺加快了手腳,江凡及其吊裝隊伍也不例外。隨著他用哨聲和手勢指揮,一臺25噸吊車吊鉤輕快地把一根長6米的鋼構件升到空中,江凡抬著頭,雙眼盯著構件,嘴中的指揮哨不時吹響,指揮手勢時而上,時而左,在他的指揮下,吊車司機1分鐘就把構件吊送到16米高的安裝區域。
近兩年來,湖北的特高壓建設明顯提速。2020年,陜鄂±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開工。去年我省開工建設了4項特高壓工程,分別是荊門—武漢、荊門—長沙交流、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直流工程。據悉,今年在特高壓建設方面,我省將繼續推進上述4項工程以及南陽—荊門—長沙工程建設,并開工建設駐馬店—武漢交流工程。
這些工程建成投產后,特高壓線路向湖北輸送電量的能力將超過1000萬千瓦以上,不僅增強湖北接受外部電力資源的能力,同時,由于湖北處于全國特高壓電網規劃通道上,還可充分發揮我省電網的區位優勢,以“電網高地”有效彌補“能源洼地”的短板,實現“煤從空中走,電自全國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