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祝華、通訊員閆百征)為全面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省自然資源廳近日印發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攻堅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到2024年初步建成安全、和諧、健康、清潔、美麗的長江流域生態系統。
依據《湖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我省將加快編制市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開展四大生態修復專項試點,分別為武漢市和襄陽市生態提升、荊州市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十堰市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鄂州市生態緩沖區綠色生態廊道建設。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將全省國土空間劃分為丹江口庫區水土保持、鄂西北大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8個生態修復分區,謀劃8個類別的修復工程。加快實施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重點實施武漢市長江生態廊道和鄂州生態廊道建設,讓長江岸線“留白”“留綠”。
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既影響生態美觀,又有安全隱患。依據方案,我省將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損毀和修復情況摸排,制定重點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計劃,建立項目儲備庫,讓一批“白頭山”變綠變美。
為破解村莊建設無序、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散亂、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我省將大力推進100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建設,分類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探索社會資本參與全域國土整治的模式路徑。通過系統規劃、全域治理,既修復生態環境,又導入特色產業,讓鄉村成為綠秧平、煙樹遠、村落美、瓜果香式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