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北京2月23日報道,在一則成年子女強行“啃老”的民事案例中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對于有勞動能力的成年子女,父母不再負擔撫養義務,子女強行“啃老”,父母有權利說“不”。當前社會,手腳健全且心智正常的成年人,自力更生應當不成問題,但出現子女“啃老”并被父母訴諸法院這樣的事件,更多折射出的是父母教育上的缺位。子女成年想自立,立法防止“啃老”固然必要,但父母更應該在教育上發力,為孩子塑造自立自強的品德。
心靈是人類動力的源泉,獲得抵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養成獨立自主的思想品格、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這些統統都離不開對心靈的淬煉,而父母應該是淬煉孩子心靈的那團最明亮的火焰。孟母曾斷杼教子,毀去辛勤勞作的成果,只為教育孟子求學不可半途而廢;岳飛之母也曾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切膚之痛只為讓他堅定“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信念,以有用之身報效國家。正是因為母親的嚴厲教育,在成長的過程中注重思想信念的培養,才使得孩子心靈得到淬煉,成為自立自強的人。
立行即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永遠都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國詩詞大會上,才女武亦姝擊敗眾多優秀對手,獨占鰲頭。這位婉約才女,氣質里藏著她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她的父親為了給她良好的教育,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放下手機,和武亦姝一起看書、求知,用游戲的方式陪她閱讀了大量的古詩詞,培養了她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有了父親的以身作則,才有了武亦姝的鐘靈毓秀,氣質華章,面對對手從容不迫,面對鏡頭也能侃侃而談,她的身上才能閃耀出獨立且自信的光芒。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的品德就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諸葛亮非常注重對后人德行的教育,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凈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這句話不僅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他對孩子的期盼。一個有想法有執行力,但沒有好的德行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恐怕是不言而喻的。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就像是一匹野馬,德行就像是給野馬的脖子套上韁繩,韁繩雖小卻無比重要,因為它能控制方向,防止孩子行差踏錯、誤入歧途。
父母只有從小為孩子立心、立行、立德,讓孩子養成堅忍不拔的性格、擁有良好的習慣、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才能使他們在人生的航線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不一定都能身居高位,也不一定都能富貴榮華,但一定能堂堂正正、腳踏實地,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稿源:荊楚網
作者:彭葉清(宜昌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