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倩倩、通訊員費志清)2月28日,武漢市召開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上獲悉,2022年,武漢市計劃引進20個以上數字經濟領域重大項目,建設5個以上數字經濟產業園,發布200個以上數字經濟應用場景。
此次會議聽取審議了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武漢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1號議案《關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助力武漢高質量發展案》辦理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武漢市將從四大方面發展壯大數字經濟產業。
首先是夯實數字新基建,包括建設“雙千兆城市”,加快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二期擴建,推動武漢超算中心啟動建設,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雙智”試點,建成武漢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等。
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圍繞“光芯屏端網云智”數字新產業,打造特色鮮明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持續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揭榜掛帥”;繼續推進存儲器基地、國家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網絡安全與人才創新基地等數字經濟承載區建設;加快培育本地領軍企業,繼續引進頭部企業;開展應用場景“揭榜掛帥”行動。
深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元宇宙、大數據、5G、云計算、區塊鏈、地理空間信息、量子科技等與實體經濟融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建設一批標桿性的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推進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綠色節能、智能建造技術等的融合;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提升;建設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爭取數字人民幣試點等。
完善超大城市數字治理體系。編制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打造“整體節能、高效運行”的現代數字政府;加速生活數字化轉型,推行“一碼通行”等。
2021年,武漢市全力推進5大數字新基建、7大數字新產業、3大數字新融合的數字經濟“573”工程,建成1家全球燈塔工廠、56家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注冊量突破60億個,武漢云建成使用,中國電子云項目落戶,首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入運營,跑出數字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按照相關規劃,未來3年內,武漢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