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通訊員 李建輝 費志清
實習生 何佳薪
圍繞保障防洪安全、彰顯生態特色、凸顯文化底蘊、便捷濱江交通、發展特色產業的目標,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打造“最美岸線”……2月28日,武漢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極目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武漢今年將進一步完善生態廊道規劃體系,推進生態廊道項目建設。
記者獲悉,武漢將以長江、漢江河道管理范圍為核心,拓展至城市腹地1-3公里范圍,有機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各類涉江規劃、腹地規劃,高水平編制實施《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規劃》《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武漢長江大保護濱江帶空間規劃》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武漢將統籌并科學謀劃漢江沿線上下游的漢陽、硚口、東西湖、蔡甸等區岸線及沿岸空間、生態、文化等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建設漢江生態廊道。
以硚口區為例,硚口有“漢口之根”美譽,東西沿漢江岸線長約14.5公里的區域內,十四五規劃建設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漢水畔·企業總部集聚區,漢江灣·生態活力新城區三大功能,對接上位規劃的要求,科學有序統籌安排漢江沿線生態、產業等功能空間,優化漢江沿線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加強生態修復與岸線保護。
同時,高位謀劃生態廊道青山段,串聯兩河文化展示帶、北湖生態展示帶,凸顯青山磯歷史文化傳承及工業文化創新示范,打造都市文化故事片區。
作為世界級濱水城市,武漢依托生態廊道建設,武漢將加強“藏堤于岸”、“緩坡堤”等防洪新理念、新技術運用,打造具有武漢特色的堤防江灘濱水景觀。
同時,突出濱江交通暢達,整體規劃建設快速通道、骨干通道、慢行通道等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武漢港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規范長江、漢江干線港口碼頭等岸線利用,推動雙柳長江大橋、漢南長江大橋等過江通道重點項目建設,構建“層次清晰、功能互補、集約低碳、暢達便捷”的一體化濱江交通體系。
推進濱江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和旅游提升,加強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延續傳承城市文脈,用好“兩江四岸”自然稟賦、挖掘文化底蘊,打造重要文化、景觀節點。
結合漢江生態廊道建設,按照“水岸同治”的思路,加快完善硚口區老舊城區、漢江沿岸區域污水收集和處理體系,完善配套管網,全力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加快漢江生態廊道范圍內主干路建設,有序將漢江灣片區、沿河大道建設、漢西路改造、月湖橋漢口岸接線改造工程等項目納入城建計劃;加快江漢十橋建設方案論證,按照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要求,加快推進漢正街綠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