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兩個中心”取得積極進展,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初具雛形,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7位、中部第1位,脈沖強磁場設施優化提升等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居全國第一方陣……3月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2021年,全省各地積極行動,各部門加強聯動,合力跑出科技強省建設“加速度”,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主要領導同志親自謀劃、全力推動,構建科技強省“四梁八柱”,制定“1+4”政策措施,打出推進科技創新“組合拳”。
全域科技創新格局成勢見效。創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積極進展,武漢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創新引領地位進一步凸顯。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初具雛形,東湖科學城核心區域啟動建設并初步形成骨干路網,創新產業聯動發展態勢逐步顯現。襄陽、宜昌省域重要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建設,“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創新聯盟組建。區域創新多點支撐不斷增強,黃石、荊門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襄陽、荊門入選第二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進位爭先。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7位、中部第1位(來源《2021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脈沖強磁場設施優化提升等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居全國第一方陣。獲批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數居全國第2位。新入選“兩院”院士8人,居全國第4位,院士總數81人。新獲批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精細爆破等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論證,在鄂國家重點實驗室30家,居全國第4位。24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主持項目獲獎數量居全國第5位;48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支持,總立項數居全國第3位,經費總額1.44億元,同比增長23%。
科技創新支撐發展提質增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196.5億元,同比增長16.9%,為“十三五”以來最高增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0.2%。新獲批4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總數10家、居全國第3位。高新技術企業逆勢增長,總數14560家,同比增長40%,新增數量兩年翻一番,繼續保持全國第7位、中部第1位。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性發展,入選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14100家,同比增長90%,由全國第12位躍居第8位。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100億元,同比增長25%,繼續位居全國第7位。
科技創新生態優化提升。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武漢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順利完成,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取得積極成效。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成為國家科技成果評價綜合改革試點四個省份之一。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獲批首個國家級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湖北實驗室實體化建設運行模式,推行省部共建、校地(企)合作。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放權”,科研效能明顯提高,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深化開放合作創新,與江西、湖南共建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創新共同體,中非創新合作大會隆重舉行、獲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介紹。
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科技強省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集中度、顯示度,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對產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進一步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下一步,將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聚焦聚力創建“兩個中心”,構筑夯實科技強省“四梁八柱”,全力決戰“科技政策落實年”“科技改革攻堅年”,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張鑭 丘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