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愛虎、通訊員王祖權)花湖機場成功校飛,碾盤山水利水電樞紐工程順利實施,杜家臺分蓄洪工程、沿江高鐵湖北段等重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其背后是及時的資金支持。3月1日從省財政廳獲悉,去年我省財政多方式、多渠道籌資2352億元,支持全省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拉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4%,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向上爭、向內擠,加大財政預算安排力度。搶抓國家支持湖北經濟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時機,省財政部門會同省直相關部門主動對接,爭取孝感市納入國家首批全域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示范范圍,爭取中央財政10億元。同時,省級財政堅持過緊日子,以直接投資、投資補助等方式安排預算200億元,重點支持全省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
早謀劃、快發行,政府專項債券持續發力。著眼于政府專項債券穩投資、穩增長的突出作用,我省加強“借、用、管、還”全過程監管,聚焦交通、能源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指導相關市縣謀劃、儲備、申報專項債券項目,對符合條件的優先安排發行、及時轉貸撥付。2021年,全省累計發行政府專項債券1588億元,一批群眾期盼的惠民項目、拉動有效投資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
轉方式、撬杠桿,財政資金引導效果明顯。鐵路是戰略性、先導性、關鍵性重大基礎設施,省財政創新鐵路建設投融資機制,變以往的財政直接投資為“以錢生錢”,以250億元財政資金為引導,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湖北省鐵路發展基金,為湖北鐵路建設送來“及時雨”,保障沿江高鐵等重大國鐵干線建設資金需求。同時,我省還改變傳統捐贈資金無償使用方式,以三峽集團5億元捐贈資金為引導,以市場化方式設立10億元的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綠色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