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晶 通訊員 王歡 翁茂芝
“對武漢市漢江流域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的‘體檢’,還是首次,可以說是較為詳細的摸清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現狀。”李朋介紹,此前有做過1:25萬的地質調查,但密度較大。漢江宗關水廠國控監測點僅對水質進行監測。而此次將以地質調查的方式,對漢江流域生態系統的水、土、巖、氣、生(生物)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調查。
該中心在漢江流域及南岸劃定了700平方公里的調查范圍,從最邊的漢川市與武漢市交界處,到最東邊漢江和長江交匯口,涉及到漢江和長河、后官湖、三角湖、什湖等河流湖泊。為了給出最詳實、全面的調查結果,基礎地質調查中心的工作人員們用遙感調查、水環境調查、土壤質量調查、地質鉆探、物探、生態地質剖面測量等方法,從空中、地表、地下對該區域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表層/深層土壤、植物、巖石等進行全方位的查看、取樣、監測分析。
野外調查的任務重、時間緊,隊員們常租住在農房。“平均3公里范圍就要布一個調查點,兩人一個小組,一個小組平均每天要實地調查6至8個點,行走路程至少是十幾公里。”李朋介紹,工作時更是起早貪黑。夏天天氣炎熱,為了避免頂著烈日調查,隊員們早上5點就得出門,回到駐點時已經天黑,要處理樣品或進行數據匯總、分析。
28歲的朱晛亭是隊里為數不多的女生,當同事扛著四五十斤的手工鉆取樣時,她經常要提著十幾斤的土壤等樣品回到駐地。有時候跑完一天,第二天就累得不想動。“最開心的就是碰著連續幾天下雨,可以分析樣品。”
8個月的時間,該團隊調查了257個點,鉆孔400米,采集了各類樣品3133件,通過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摸清了漢江沿岸水土質量,查明了漢江流域生態地質條件。
李朋介紹,從調查來看,江漢流域水土質量趨勢向好,但有些生態環境仍不可忽視。如受湖泊周邊的農業生產以及居民生活用水排放的影響,部分湖泊如城中湖月湖、墨水湖、龍陽湖的重金屬及總磷指標超標,枯水期還存在水質劣化現象,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建議對周邊居民區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在漢江沿岸帶土壤環境質量較的地方開展特色農業的種植,在漢江沿岸農業地區加強綠色農業的推廣,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防止氮、磷超標;建議對索河街道和九真山地區土壤環境開展專項核查;持續推進什湖地區的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連通什湖和后官湖、漢江,發揮什湖生態源地和生態廊道功能,優化本地區的生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