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然 蔡毅
湖北省足協和武漢市足協均為中國足協會員單位,在此背景下,我省女足青訓“雙軌并行”的兩套體系形成了一種默契:省足協隊伍只在武漢市以外的地市選拔小球員,省市各自建隊,采取不同方式培養球員。
從青訓成果看,省市足協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雙方都承擔著向國字號輸送優秀球員的任務,也要參加全國比賽爭取佳績,競爭關系難以避免。省市足協的競爭,客觀上也激勵彼此更加專注于青訓,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新課題——雙方優勢資源如何互通,如何融合?
相互借鑒補充 青訓模式更多元化
近年來,省足協和武漢市足協均向國家女足各年齡段集訓隊輸送了不少小球員。因球商高、大局觀好、在場上敢于展示技術,她們很受國字號球隊歡迎。
省市女足青訓隊伍各有特點。武漢隊小女足腳下活更細,省隊球員體能、速度和拼搶作風更勝一籌。這種差異源于球員選材和訓練模式的不同。武漢市校園足球普及度高,女孩子啟蒙早,小場地足球游戲養成了較好的球感。省隊在地市選材更重身體素質。以省體職院女足球員郭晶點為例,她從小練田徑,小學五年級才首次接觸足球,優秀的身體素質和專業集訓令她很快脫穎而出。
一省之內,因青訓體系不同培養出不同風格特點的球員,給了教練排兵布陣更多選擇。但要將優勢轉化為成績的關鍵,是雙方能夠實現資源共享。陜西全運會湖北U18女足止步資格賽,令眾人扼腕:若省市足協聯合組隊,殺入決賽圈的希望很大。
一些從事青訓多年的教練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表示,和過去相比,小女足在整體技戰術方面表現更好,但個人技術能力有退步趨勢。
湖北女足史上,岳敏、王霜、姚偉等球員個人能力非常突出,這與其青春期接受系統體校訓練密不可分,“目前,校園足球主要起到普及作用,要培養基本功扎實、個人能力突出的球員,需要更專業更集中的訓練。”武漢市足協女子部負責人潘翌認為,培養高水平球員必須通過訓練質量和時間來達成,否則,難以完成從普及到拔尖的飛躍。
武漢女足青訓正在嘗試改變。武漢市體校在中斷多年后計劃9月重啟足球專業招生,女足球員小學畢業后即可報名入校。體校訓練與現行青訓模式同時發力,武漢女足后備人才培養渠道更加寬廣。
專業與集中一直是省足協青訓體系的優勢,欠缺的是經費和政策保障。省體職院女足領隊郭曉飛表示,該隊的“三集中”訓練模式能為球員打下好基礎,如果能有更多的關注和經費投入,改善小球員訓練和營養條件,創造更多的比賽機會,湖北女足將涌現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欲追趕蘇滬 湖北不妨“拿來主義”
湖北力量為中國女足重奪亞洲杯貢獻良多,武漢車谷江大女足成功衛冕女超冠軍,這些成績都給外界一種印象:湖北女足實力雄厚,可為示范標桿。
現實卻并非如此美麗。江大女足的成績是建立在高投入基礎上的,俱樂部中既有外省優秀選手,也有高水平外援。單就本省青訓培養人才而言,湖北女足與江蘇、上海等省市存在著較大差距。
2021年女超聯賽決賽,面對擁有三外援配置的江大女足,江蘇隊不落下風,上半場還先入一球。得益于王霜的梅開二度,江大女足才以2比1驚險逆轉奪冠。這支江蘇隊以參加陜西全運會的兩支隊伍為班底,稱得上是一支真正的江蘇子弟兵。
江蘇省足球運動管理中心從組建梯隊開始,就給每位小球員提供專業運動員編制,給予其全方位保障。如在全運會、女超聯賽等全國大賽取得前三名,這些球員在求學階段和退役后的分配上也能得到特別安排。參加全運會U18女足組別比賽后,江蘇隊大部分球員可通過高水平運動員招生、體育單招進入江蘇大學和江蘇師范大學學習,畢業后可回原籍所在地選擇自己心儀的崗位。同時,該省也鼓勵優秀退役運動員回地方擔任女足教練,培養優秀苗子,充實女足后備人才塔基。目前,江蘇已形成較完善的女足青訓體系和退役分配體系。這使得江蘇女足長期在女足賽場排名靠前,成為國家隊的輸入大戶之一。而上海女足也建立起了類似的保障體系,讓踢球的女孩沒有后顧之憂。
對照蘇滬,湖北省足協和武漢市足協都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女足青訓和保障體系。我省要真正躋身女足強省,一是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提升校園足球普及數量和質量;二是要加強體制和編制保障,讓球員在進入精英培訓體系后的各階段都能心無旁騖,從而吸引更多女孩投身湖北女足事業;三是要鼓勵更多退役的優秀運動員深入基層成為青訓教練,多管齊下,湖北女足才能形成星火燎原的態勢。
知不足而奮進。我們相信,湖北女足未來會在各方支持下做大做強,在全運會、職業聯賽、青少年錦標賽等各個賽場上成為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