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濟良(左)為患者把脈
2月16日,在三合鎮平安二路一家不起眼的門市里,一位年輕人在紙上寫寫畫畫后遞給了旁邊的老人,老人手拿放大鏡仔細地看著,隨后將手搭在年輕人的脈搏上,經過望聞問切后,在紙上寫下處方。
老人叫鄧濟良,今年已經95歲高齡,是一名老黨員,也是鎮上有名的老中醫。
鄧濟良出生于一戶普通的農村家庭,僅接受過五年的正規學校教育。當時麻疹天花肆虐,死了很多人,家中的祖父祖母也因此離世,鄧濟良因此立志學醫救人。但因為家里缺少經濟來源,鄧濟良父親只想讓他當個“放牛娃”。鄧濟良并沒有放棄理想,他師從多名中醫名家,努力鉆研疑難雜癥的同時,也在老一輩中醫的耳濡目染下將“為患者解除病苦”作為行醫準則。
勤勉好學的鄧濟良一直學到解放后才回到家鄉,1951年參加工作,1952年任職院長。年輕時,鄧濟良熱衷于中醫藥科普工作,并將中醫的基礎知識、偏方,特別是涉及到公共衛生服務的內容用筆記、面授的方式無償傳授給醫院的年輕醫生及當地的鄉村醫生,促進醫院公共衛生服務順利推進。
“是縣委保送我去學針灸的,黨和政府的培養和關心讓我備受鼓舞,我那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群眾解除病痛。”鄧濟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早年間,通訊和交通并不發達,只要病人家屬一句呼喚,鄧濟良便背起自己的藥箱以最快的方式趕往病人家中,年均出診數及門診量高達1萬余人次。他的足跡遍及原三合鎮的16個大隊、102個生產隊和3000多戶家庭。
除去看診,鄧濟良最大的愛好就是訂閱醫學雜志和報刊,然后對著自己手抄本溫故知新,本子里記錄著病人的病情和藥方,還有病名、醫學闡釋等。行醫幾十年來,這樣的本子也慢慢累積了一大摞。面對慕名而來真心求學的人,鄧濟良也毫不藏私,大方地傳授知識。
由于一心撲在看病救人上,鄧濟良并沒有在評職稱上下功夫,再加上文憑有限,早早地便退休了。后來,又接受醫院的返聘,在醫院留任到2011年。
退休后,徹底閑下來的鄧濟良還是放不下鄉親們,在三合鎮租了一間門面開診看病。由于面積有限,鄧濟良只在柜臺上放置了血壓計、病歷記錄簙、針灸盒以及厚厚一摞的醫學書籍和資料。
“人得了病是很痛苦的,萬一病人有個頭疼腦熱來找醫生卻撲了個空,我要對我的病人負責,不敢有絲毫懈怠。”多年來,鄧濟良堅持每天開門接診,雷打不動,遇到腿腳不便的病人還主動上門問診。他給患者看病時有自己的原則,始終堅持困難家庭、五保戶分毫不取,每次為病人扎針,也只收5元的成本費。
“以前一個月可以看診近千人,現在身體不如從前,每個月只能看診300多人。但我離不開我的病人,只要還有口氣,能工作,腦子是清醒的,就接著干。”說起今后的打算,鄧濟良這樣說道。
春秋輪轉,這位鮐背之年的老中醫已經撲在自己熱愛的中醫工作上72年了,他將人生最美的年華傾灑在他摯愛的中醫事業上,扎根在鄉村,憑借妙手回春的醫術、濟世救人的醫德,竭盡全力為一方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