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溪河畔花草相伴。
2月22日,蒲呂街道居民王汝維和幾位老城鎮人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他們一邊沿著河岸的人才公園景觀步道散步健身,一邊擺著龍門陣聊天,和諧得像一家人。
“公園下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花草樹木繁茂,空氣清新宜人。在這里散步健身,神清氣爽。”王汝維說。
場鎮提質 功能配套完善
王汝維健身的公園,是蒲呂街道去年在場鎮邊上的小安溪兩岸建起的人才公園。在這個公園里,過去的破爛河堤建成了園林式公園,并在數公里長的濱河健身步道上安裝了智能計步器、可供手機充電的坐椅和利用人臉識別的儲物箱。優美的環境和先進的智能設備,每天都吸引了大批場鎮居民在這里觀景、休閑和健身。
人才公園的投用是蒲呂街道打造宜居美地的一個縮影。
蒲呂街道是銅梁的東大門,背靠毓青山,伴水小安溪,是銅梁工業、商貿和農業產業發展的主陣地之一,城鎮建成面積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過2萬。
近年來,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規劃,有關部門和蒲呂街道通力合作,建起了污水處理廠、公園、廣場、第三人民醫院,實施了自來水一體化工程,開通了城區公交,綜合治理了小安溪,啟動了西部美谷項目,場鎮功能不斷完善。
走進蒲呂新城,產業大道、龍山大道寬敞平直花草相伴,小安溪水清岸綠,3座大橋將小安溪兩岸連為一體,雙石公園、穆蓮公園、福祿公園、濱河公園及眾多的小憩園有序分布在各個社區。
葫蘆社區是蒲呂街道最大的社區,居住人口1萬多,常住人口超過5000。社區建有378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設置了老年活動室、青少年之家、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圖書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設備設施齊全的功能室。居民們在這里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享受著美好的生活。
在穆蓮街與匯賢路交會處的新建停車場里,車輛停放整齊。“這個停車場設置了200個車位。2021年以來,在場鎮補短板工作中,街道針對場鎮沒有專用停車場的情況,落實了3塊場地修建停車場,徹底改變了過去滿街無序停車的狀況。”蒲呂街道城市提升中心負責人何家富介紹,前不久,街道又投入40多萬元建起城市交通智慧系統,進一步規范了場鎮交通秩序。
在葫蘆社區新建的黨建公園,花樹環繞,坐椅、路燈、健身器材、垃圾分類箱桶等設施一應倶全。黨建文化墻造型美觀內容豐富,優美的環境每天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休閑健身。
葫蘆社區月月開展的活動吸引了大批居民參與。居民們團結一心,共同把家園建設得更美麗,不少家庭或居民被評為區級最美陽臺、最美家庭、好媳婦、好丈夫。社區還組建起了黨員、志愿者維修小分隊。下水道不通、水管滲漏、廁所堵塞之類的事兒,居民一個電話,社區就會安排人手上門免費維修。
站在改造一新的樂壽橋上俯視,廣場干凈整潔,周邊柳樹迎風招展;親水階梯下的河水波光粼粼,藍天白云倒映在河面上,不時有白鷺在水面翻飛;橋下的濱河廣場里,不少居民或散步健身,或跳起廣場舞。
“現在河邊廣場干凈整潔了,小安溪河水變清亮了,兩岸花草樹木多了,鳥兒也回來了,我們每天都要到橋上來看風景。”站在樂壽橋上休閑的“老城鎮”李榮說。
在年近6旬的李榮的記憶里,他家屋后曾經是老碼頭,老碼頭上面的平壩子過去是農貿市場。以前,河面長年漂浮著雜物,加上“三廢”污染,小安溪河水常年渾濁發黑。
“小安溪河恢復了青春,得益于街道大力治理生態環境和推進河長制。同時,加強了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保持了水暢、水清、岸綠、景美。”何家富說。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成宜居宜業美地
近年來,蒲呂街道同步推進農村環境治理。毓青山上的青山、康濟、人和等村深度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和鄉村振興,鄉村產業興旺、村容整潔、農家美麗,呈現出“農村美、生活富、日子甜”景象。
初春時節,走進蒲呂街道康濟村,滿溝綠油油的佛手樹一眼望不到盡頭,新鋪就的草油產業公路和田間作業便道穿行其間。山腳下,農舍白墻灰瓦,農家房前屋后花樹簇擁,藥文化景點有序分布在田間地頭。眼前好一幅美麗的綠水青山畫卷。
近年來,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中,康濟村大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用典型帶動群眾參與建設美麗鄉村。農家庭院整潔美觀,院內的雜物、農具等物品擺放整齊,柴草堆碼規范,家禽實行圈養。康濟村因此獲評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榮譽稱號。
“現在,我們村藥材、水果成片,水泥公路修到家門口,家家吃上了自來水、戶戶用上了衛生廁所,不少農家的院壩種上了花草,生活垃圾天天清運,村廣場安了好幾套健身器材。農村的環境越來越漂亮,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農婦江蓉說。
“區第十六次黨代會提出了打造宜居美地、民生福地的目標。蒲呂街道按照區委的部署,完善場鎮設施、補齊場鎮短板,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著力把蒲呂街道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之地,讓人民群眾生活更美好。”蒲呂街道黨工委書記唐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