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陳倩
攝影記者 鄒斌
3月3日,赴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劉惠好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今年兩會她準備建議加強森林康養行業金融支持,此前她已就此進行了詳細調研。
居家養老壓力大
2020年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3.5%。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重,現行居家為主的養老模式面臨諸多挑戰。
劉惠好介紹,現階段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選擇社區日間養老,3%的老年人選擇養老院、養老公寓等機構專業養老。
這一養老模式面臨著人口高齡化、疾病慢性化、家庭空巢化和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嚴峻挑戰,家庭結構小型化使得家庭養老的社會功能不斷被弱化,機構養老難以有效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全社會對健康養老產業的需求較為急迫。
自2012年起,湖南省、四川省等森林大省率先對該產業進行探索,2013年國家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隨后貴州省、黑龍江省、陜西省、山西省相繼開始重視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
“但整體來說,國內森林康養行業還缺乏配套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擔保資源有限、信貸風險高,行業發展特征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不足,保險制度不完善、缺少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等問題?!眲⒒莺媒涍^長期調研發現,“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目前尚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還未能形成有效的現代化產業鏈和產業架構。”
全國各地均在對森林康養行業進行探索
劉惠好調研發現,全國各地已紛紛開始為康養項目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如貴州省陸續出臺了各種政策支持森林康養等涉林產業與金融合作,對林業產業企業開展生物資產、生產經營加工設備、銷售訂單、技術專利等貸款抵押試點和信用貸款支持林業產業發展;開展林權收儲試點,用契約方式解決林權收儲融資增信問題。
金融機構方面,如工商銀行將康養產業列入重點支持的幸福產業之一,農業銀行將養老金融明確為7大戰略新興業務之一,多家保險公司除開發養老保險產品、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外,紛紛參與創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和運營。
中國建設銀行在商務平臺設有貴州森林康養專區,森林康養企業可以免費入駐平臺,獲得建行的供應鏈上下游交易撮合、信貸融資等服務;消費者則可以在此平臺預約康養服務、以優惠的價格購買森林康養產品。
森林康養產業還有四大金融難題待解
“森林康養產業關系到林業、醫療、食品等多部門,涉及自然資源、醫療技術、交通出行等多方面,如果沒有高醫療水平、便利的交通等,康養公司以及用戶在運營和體驗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大障礙,需要國家在行業政策、財稅金融政策方面給予明確支持?!眲⒒莺帽硎?,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都在探索,但關鍵難題仍未解決。
劉惠好介紹,除了財政金融支持,信貸風險高、保險風險高也是“卡脖子”因素。森林康養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企業缺少資金積累,產業鏈不完善,其相關項目貸款抵押資產單一,林權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我國林權大部分為集體林權,分散到戶,每戶所擁有的林權份額少,增加了銀行統計評估林木價值及貸款監管的難度。而且,林業保險起步較晚,并且由于林業經營的復雜性和政府政策扶持缺位,林業保險發展較為緩慢。
除此之外,森林行業發展特征本身對社會資本吸引力也不足,受制于成本高、回收周期長、營收不穩定、風險大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社會資本對康養產業望而卻步。
全方位加大對森林康養對金融支持
針對我國森林康養產業存在的發展難題,劉惠好建議,完善配套的財政金融政策,用PPP模式對森林康養產業加強金融支持,創新性設計定制化金融服務,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加大對森林康養產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同時也要加強對于補貼資金的管理,對于濫用、亂用行為予以處罰,避免出現‘拿了錢不辦事’的現象。另外,減少森林康養產業的稅費,加強對森林康養產業的信貸支持,放開森林康養產業的投資限制。”劉惠好建議,利用PPP模式,引入私人資本加入森林康養產業,既可以減少私企風險,也可以降低項目融資難度,還可以減輕政府債務壓力。
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銀行針對不同森林康養產業的貸款需求合理調整貸款方案,豐富銀行相關林業金融產品,如“康養產業鏈融合貸”、“休閑農莊貸”、“康養小鎮服務貸”“康養田園體貸”等。
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提高林權抵押率;推動林草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流轉交易貸款、生態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林權流轉合同憑證貸款、“林權抵押+政府增信”和“林權抵押+林權收儲+森林保險”貸款等林權抵押貸款模式。
劉惠好根據相關調研分析:“可以擴大相關抵押品的范圍,開展林權收儲試點。如貴州省作為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先行城市,嘗試以技術專利、生物物資等作為抵押物,改變當前森林康養產業以林權作為抵押的單一性。同時逐步開展林權收儲試點,政府批準林業擔保機構通過流程獲得林權,通過收儲或者前期開發,向社會提供擔保,通過林權收儲,可以一定程度解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p>
風險分擔方面,劉惠好建議,可以建立相應保險基金、降低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保險機構加強與銀行機構配合、拓展新的保險業務范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