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船、起筐、投苗……
3月2日清晨,波光粼粼,武漢市新洲區顧畈村,一艘漁船正在播灑蝦苗。半晌功夫,5畝水塘已投苗600余斤。
“這個季節,小龍蝦生命力最旺盛,存活率高。”船主張雙城告訴筆者,由武漢市和新洲區生態環境局推進的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清澈水質養出了上乘的清水蝦,有不少蝦販來村里上門收購。
主干渠折射水體變遷
張雙城今年62歲,祖祖輩輩生活在辛沖街顧畈村。這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水洼隨處可見,是傳統的水稻產地。
走進村子,從村頭到村尾,一條名叫木家蕩的主干渠折射出當地環境變遷。
“早幾年,渠水又黑又臭,垃圾密布,水面長滿了水葫蘆。”村民們說,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直排,最低處的木家蕩成了下水道,被稱為“辛沖龍須溝”。“臭氣熏天,都不敢開窗戶。”張雙城回憶。
這樣的生活環境難留年輕人,加上種糧食不賺錢,青年們陸續離去大城市打工。
如何找準發力點,改變“空殼村”落后面貌,讓鄉親們過上幸福生活?鄉村振興行動啟動后,新上任的村支“兩委”班子成員急在心頭。此時,由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發起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帶來了轉變的契機。
市、區局將環境整治行動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局領導帶隊摸排,了解農民的揪心事、煩心事。將反映最強烈的農村污水治理作為化解的核心痛點。
市局專項資金發揮帶動效應,區、街配套,同時捆綁農業農村、土地、財政、水利等資金,對顧畈村的污水處理和環境整治整體規劃,分步實施。
黑臭淤泥被深挖疏浚,斷頭渠被打通,垃圾運到了轉運站,雨污分離的管網接到各家門口。生活和面源污水不用出村,在村級污水處理站就可凈化過濾。
一灣清水讓空殼村摘下帽子
碧波蕩漾,和風拂柳,主干渠兩岸綠草如茵,鮮花綻放,清潔的碎石路上孩子們正在赤腳玩耍。村里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
隨著生活污水被管網收集處理,臟亂村灣徹底換了模樣。洪湖養蝦專家王先錢,對該村的生態環境青睞有加,流轉千畝土地,成立武漢騰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免費提供技術,組織村民將撂荒的水田改造成清水蝦池。由于品質優良,清水蝦被搶購一空。
市場走俏。今年,王先錢又成立了一家綠色蝦稻米生產企業,廠房已經竣工,占地12畝,正在村里安裝調試稻米加工設備。訂單已經排到下半年。
“每畝凈收入增加近千元。”治水之后,一半村民種上了無公害稻谷,養殖了清水蝦,不少鄉親還到廠里務工。幾位大學生也回村子,他們與這家企業合作,拉長產業鏈,利用學到的高科技技術,研發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飼料開發。
據了解,新洲區去年共完成27個村的污水和環境整治,今年的整治計劃正在申報中。
“治水這件實事,辦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村支書吳江能說,如今的顧畈村,環境優美,面子里子俱全,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習慣正發生根本變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韋帥 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