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工作只能在黑漆漆的晚上干。”
“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光,但我們又最不希望找到哪怕一絲光線。”
工地上,還有這么糾結的一支施工隊伍?
3月2日18點43分,天色已黑。機電安裝工人江勝銀和康傳厚戴著頭燈,手拿長桿走進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洪山院區工地。他們今晚“較勁”的對象就在頭頂——每個房間內錯綜復雜的通風管道。
“汽車輪胎漏氣知道怎么查吧?卸下來,沉入水,挨著看,看有無冒泡。怎么知道風管接縫是否漏氣?就得靠漏光測試。”江勝銀笑著晃了晃手中的長桿。
黑夜里“捕光摘星”
自制的測試工具簡陋卻實用:長15米的PVC細管頂端綁著200瓦的LED燈,燈前還套著塑料瓶,防止碰壞燈泡。
兩人來到綜合住院樓三樓,江勝銀打開LED燈,順著梯子爬到一截管道的風口處。“開始了!”一聲吆喝后,江勝銀關掉頭燈,長桿慢慢伸進方形管道,室內漸漸一片漆黑。
不遠處,康傳厚早已爬上另一個移動腳手架。他仰頭聽著燈頭在管道內的挪動聲,朝著風管的方向瞪大眼睛。
“一旦有光線漏出來,那就說明風管有漏縫!能漏光,以后使用就會漏氣。所以,我們不愿意看到一絲光線。”康傳厚邊說邊看。
漆黑的房間內,伸手不見五指。“那里有一個!”順著康傳厚手指的方向細看,果然有一個白色亮點,如同黑夜中的一顆小星星。
康傳厚打開頭燈,拿起打膠槍對準位置涂抹玻璃膠。補完一個漏點,關燈繼續查,有漏點開燈再補,如此循環往復。站在腳手架上可操作距離有限,每檢查完五米左右長的管道,江勝銀就要過來幫忙挪架子。
“長桿一次帶6根,連起來最長也只能伸出15米。住院樓這一層的風管長300多米,我們還要不停地從管道中間打開接口去查。”江勝銀說。
初春時節,新建筑還未及裝門窗,四面透風。夜晚,這里格外冷清,且有些許寒意。江勝銀和康傳厚裹緊衣服在腳手架前爬上爬下,要忙整整一個晚上。
確保5.3萬米管道嚴絲合縫
“一條通風管道漏不漏風、漏多少,當然也有專業設備來檢測。”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安裝分公司工程師劉佳琪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洪山院區是平疫結合醫院,也是湖北省首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救治傳染病人時,要隔離污染區空氣,通風管道多漏一絲氣,院區就多一分危險。
醫院總建筑面積27.68萬平方米,可轉換傳染病床位達到800張。整個項目內風管長度超過5.3萬米,用材用量相比普通醫院醫療區還要多出30%。密布病房的一節一節的管道到底哪個接縫處會漏,都要江勝銀和工友們在白天一米一米安裝,晚上一寸寸檢查。
“干安裝十多年了,漏光測試的方法屢試不爽。主要就是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忙完一陣,江勝銀坐下來休息,打開保溫杯喝上一口熱水。他說:“這個醫院工程要求格外高。”
劉佳琪介紹,對這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負責建設的中建三局現場管理人員、300多名機電安裝工人,個個都深知責任重大。劉佳琪說,根據技術要求,低壓系統風管每10米的接縫,漏光點不能多于兩處。對于這個項目,團隊要求是所有管道百分之百檢測,逢漏必堵。后期還有監理在晚上抽檢。
“我們每天晚上干三個多小時,檢查多少米管道上級沒有任務要求。重點是不要留下漏洞和隱患。我們守住的是最后一道防線,絲毫馬虎不得。”江勝銀堅定地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三春 通訊員 鄭文強 岑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