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同濟醫院骨科就成立了手外、顯微外科學組,成為全國最早開設手外科、顯微外科的單位之一。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開展了斷指斷肢再植、游離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皮瓣移植、骨移植等多種手外科、顯微外科手術,“同濟再造”的技術水平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為患者帶來希望,解除了病患痛苦。
日前,我國顯微外科、手外科領域的著名專家88歲高齡的同濟醫院羅永湘教授在接受《中華顯微外科雜志》專訪時,他為學科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才漸為人知。
立志從醫:修復患者“人生創傷”
推開羅永湘教授家門,迎面看到墻上懸掛“砥礪前行 同舟共濟”書法作品,這是羅永湘教授于2017年同濟醫學院110周年校慶時親筆所書。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醫療條件很差,缺醫少藥,土方偏方盛行。當時我十五六歲,立志長大后做一名醫生,解除病人痛苦?!?960年,受時任武漢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外科教研組主任裘法祖教授委派,羅永湘到上海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進修學習,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形外科的奠基人和顯微外科創始人之一張滌生教授。
建國初期,工人安全保護不到位,斷指斷臂斷腿的情況時有發生,創傷修復需求大,而當時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是治療不力。
1965年,一名患者拇指在事故中損毀,食指也被切斷,考慮到拇指可以配合中指完成一些精細動作,對患者意義更大,羅永湘以“移花接木”的方式,為其進行斷指移位再造拇指并獲成功。
兩年后,羅永湘又成功為一名患者實施斷腿移位再植。長期隨訪這些患者,后來都恢復了生活自理,并能順利回歸工作崗位,修復了廣大患者的“人生創傷”。
組建新學科:“大膽的手術”引起世界關注
有了前期打下的良好基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羅永湘在同濟醫院骨科下面成立了手外、顯微外科學組,成為全國最早開設手外科、顯微外科的單位之一,在國內較早開展多種手外科、顯微外科手術,改變了很多患者的人生軌跡。
1974年,一位14歲的女孩遭火車碾壓,左腿幾乎斷離損毀,只有膝蓋以下的小部分相對完好,右大腿雖還在,但膝蓋以下的部分盡毀。羅永湘教授采取大膽的手術方案,把左腿的下半部分接到右腿上,這樣患者還能保留一只完整的腿,讓她能夠站立起來。斷腿移位再植論文在1979年《法國里昂外科雜志》頭條發表,系國內較早在國外醫學刊物發表的醫學學術論文。
1978年,羅永湘實施當時世界上最大淋巴水腫切除術,切除腿部及陰囊部腫物重達40余公斤,患者康復后結婚生子。相關案例被寫入《黃家駟外科學》。
在羅永湘帶領下,同濟醫院還開展了各種帶血管或帶神經的皮瓣轉位術,修復不同部位的組織缺損。在國內率先開展同種異體手指移植及吻合血管同種異體膝關節移植術。在同濟醫院外科吳在德教授、泌尿外科章詠裳教授的支持下,羅永湘還完成了同濟醫院首例首批肝腎移植的小血管吻合手術。
寄語青年醫生:不忘醫者的使命和初心
人類的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專業不斷細分,3D重建打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新技術、新應用、新設備層出不窮。
羅永湘認為,對于醫學生來說,保持學習的習慣,及時更新“知識庫”尤為重要。在他的求學階段,信息資訊尚不發達,書信往來又很慢,無法及時了解前沿動態。工作后,在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和裘法祖院士的支持下,羅永湘通過朱家愷教授主編的《中華顯微外科雜志》、顧玉東院士主編的《中華手外科雜志》、張滌生院士、楊志明教授主編的《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等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及各種國內外學術機會,向國內著名顯微外科、手外科專家同道進行學術交流探討,如饑似渴地汲取養料。
“年輕醫生一定要珍惜大好機遇,以病人需求為導向,堅持守正創新,不斷為病人解除疾控,不忘醫者的使命和初心。”羅永湘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余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