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企業合規師、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密碼技術應用員這些新職業離日常生活還有些遙遠,那么相信你一定不會對調飲師、汽車救援員、職業培訓師感到陌生。甚至,公交車路線規劃師、單車獵人、垃圾分類師、AI標注師、歌單導師……這些聽起來新奇的職業從業者正活躍在我們身邊。由于新職業尚缺乏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和評價機制,一些培訓機構利用勞動者希望“一證傍身”的心理“乘虛而入”。
新職業考證亂象叢生,直接擾亂了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不僅浪費了新職業從業者的時間和金錢,也增加了用人單位招聘新職業人才的甄選成本。對新職業考證亂象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理,新職業、新工種的社會認可度會降低,不利于新職業從業者的職業發展和技能水平提升。
新職業的出現,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密切相關。此前,人社部發布的56個新職業中,類似“碳排放管理員”等兼職掛靠月入過萬元的不在少數。市場力量,推動著新職業“野蠻生長”,但新職業培訓,絕不應只是讓“吃貨”學著做食品安全管理師、把汽車發燒友變成二手車經紀人這么簡單。
職業技能標準的發布和評價機制的建立需要提速,對發證單位的監管更是不容缺失。自媒體時代,各種狂轟亂炸之下,“代考過”“10天速成取證”等新職業考證班儼然已成“韭菜們”高薪就業、低門檻入行的不二之選。職業技能培訓本身無可厚非,但過度營銷、文字游戲卻又令人防不勝防。不入坑不知坑之深,行業主管部門應扛起應盡之責,讓違法行為無空子可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何提高證書含金量,或成提升新職業社會認可度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思考方向。人才評價權放歸市場,最終是為了實現由“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重大變革,而“治理”強調的是政府、市場、社會等各類主體共同參與。監管不能缺位,企業和第三方機構也應加強“自律”,合理合規合法地開展培訓服務,切忌“乘虛而入”。
最后,從業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所有正規考試都存在通過概率,不要輕信任何考試包過的承諾。挑選培訓班時,既要擦亮雙眼、謹慎甄別其培訓資質是否合法合規,又要大膽說“不”,遇到違法違規行為,要積極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敢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楊基勤(湖北武漢)
責編:詹薔